学有所益 学有所为 学有所言 学有所乐——关于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思考

作者:何贤渭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新目标,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借鉴国际上关于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观点、方法而确立的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关于学习型组织的著作是美国彼得·圣吉博士著的《第五项修炼》。这部书推出人的终身学习的新理念,把学习当成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最大的需求,把学习作为人、组织、企业、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把个人的终身学习与团队的整体学习有机结合,强化个人与组织共成长的观点。强调个人应改善“心智模式”,改变过去单一、定向和片段思考的思维方法,推行多向、互动、经常反思和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创新。该书主张建立和完善团队共同学习、经常交流、互相启发、系统思考的学习沟通机制,构筑“共同愿景”,从而构筑新颖、高效、愉悦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

为什么要创建以及如何创建学习型社会?对这个问题笔者在此试作如此概括:学有所益,学有所为,学有所言,学有所乐。

学有所益,指在现代社会、政府、组织、企业、城市、社区、学校、家庭、个人即全社会都将在学习中受益,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程度将会得到越来越快的提升。

我国自1995年以来,小鸭、海尔、四通、联想、首钢、宝钢等许多企业参加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管理方法的培训学习,并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实践,取得丰硕成果。

学有所益首先是指物质利益,这是毫无疑问的,自觉学习、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的地区、城市、企业、家庭、个人在知识经济时代总是先富一步。而固守传统,不学习新知识,不改善旧模式的企业或家庭、个人,往往陷入困境,甚至破产。整个社会的分配重心向知识阶层倾斜,是学有所益的最好例证。

学有所益的益还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修炼人的心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活出生命的意义方面更具无可替代的功效。

学有所为指在现代社会“学习者”、“学习型组织”才能有所作为,也必然有所作为。

学习不是仅仅为了学习本身,学是为了致用。应用是更重要的学习。如果我们的学习停留在读书上,满足于取得学历、学位,那是远远不够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光是吸收知识,存储信息还不是学习的本质,真正的学习是在学习中调整心智模式,修正行为方式,落实到实践创新之中。

学有所为的学不仅仅是指传统的个人的“十年寒窗”,更主要的是指“团体学习”。只有“团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使之出现团体智商大于个人智商的结果,团体成员在整个搭配的状态下产生的团体智慧将会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对复杂问题的洞察力团体将超过个人。这样学有所为才会成为现实。

学有所言指学习要建言。“日三省吾身”、“闭门思过”式的学习已不完全适应当今时代的需要了。创建学习型社会需要学习者之间、学习型组织之间、学习型企业之间、学习型社区之间、学习型城市之间互相开放,互相交流沟通,互相发射信息,共享知识资源,在互相学习中切磋探讨,共同提高。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但竞争者之间又可以是互相交流心得,互相借鉴管理方法的互相合作者,从而获取双赢、多赢的结果。

学有所言需要我们加快信息化建设,使有用的知识、信息不受时空限制,以最快速度在最广阔的空间传输,这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性条件。

学有所乐指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它与传统的寒窗苦读不同,也与近若干年我国的应试学习不同。为应付升学压力,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开夜车、请家教、苦不堪言。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学习是快乐的学习,而快乐是人生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人生价值的情感体现。学习型社会的学习,寓学于乐。学习与快乐,互为因果。学习快乐成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动力之一。

学有所乐需要进行学习创新,实施平等学习,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活泼学习,艺术化学习。上海东方电视台的财富大考场,是一种学有所乐形式的成功尝试。让我们在创建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快乐学习形式。

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具有13亿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大地上,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事业已经起步,方兴未艾。正因为学有所益,学有所为,学有所言,学有所乐,所以,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活动就必然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