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村级经济发展的思考

作者:王建富 王强 丁贤君 俞展伟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而村级经济的发展与否直接关系着基层政权的稳固,关系着渔农村所有个体的普遍受惠程度,是渔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我们到普陀区的蚂蚁岛乡和六横镇进行了调研,希望从中发现一些发展村级经济的有效办法。
  一、调查方法和样本选择情况
  由于渔农村的发展主要受当地自然条件和当地群众观念的制约,一些面上的统计数据很难反映村级经济的实质问题,因此我们采用了选取典型,“解剖麻雀”方法。样本的选择基于典型性和代表性两个要求。普陀区蚂蚁岛乡是我市著名的渔业乡,也曾是全国最早建立人民公社的地方,有过辉煌的历史,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渔业资源的衰退,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六横镇是我市最大的农村建制镇,有6.2万人口,其中曾有单纯的渔业村、农业村、渔农混合村和妇女村,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压力,是全市渔农村的一个缩影。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采用了在面上采访、收集资料和到渔农村开座谈会的方法,以求点与面的结合,从一般到具体,又能从具体到一般。
  二、当前村级经济发展现状
  从总体上说,经过建社以来几十年的发展,我市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资产。据2002年底对全市418个农区村统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总量达 110746万元,其中流动资产61937万元,固定资产39825万元,平均每个村拥有资产265万元。当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额为 8495万元,村均收入20余万元。空壳村、经济薄弱村明显减少。这与我们在蚂蚁岛乡和六横镇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一致。分析我市村级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体制保障和物质支持。2001年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通知》,制定出台了包括支持村级集体开展土地整理、依法经营集体土地资产、对贫困村每年安排扶持资金的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也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并每年安排80万元贴息贷款,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各地先后制定了结对帮扶的相关意见,确立以强帮弱,以强带弱的具体措施,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体制保障和物质支持,使村级经济步入快车道。仅以普陀区为例,仅前年8月到去年5月的不到一年时间,区委确立的10个综合示范村中,村民人均纯收入全部比上年增加,最大增幅达8%,其中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长,最大增幅超过100%,并有8个村的集体经济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80元以上。25个经济薄弱村得到了32个结对单位81.57万元的资金支持,平均每个村受益3.26万元。2002年,该25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30.48万元,平均比上年增长了163.06%。
  2、适度调整行政村规模,为发展村级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2001年以来,定海、普陀、嵊泗三县区先后进行了一至数轮的行政村调整工作,去年起岱山县也在部分乡镇开展了该项工作,基本实现了小型岛屿以岛建村,大型岛屿以小地形区建村的新型行政村结构,从总体上改变了我市行政村只有百余户人家,数百人口的状况。行政村总数从2000年的774个减至当前的552个,最大的村人口达到了5600多人,为发展村级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挑选经营村集体经济的优秀人才圈划更大范围。如六横镇的龙山中心村,经过由大沙浦、小沙浦和沙浦合并为沙浦中心村,由蟑螂山、龙泉、龙浦3村并为双龙村,再由沙浦中心村、双龙村、浦西村、龙山村、西浪嘴村合并为龙山中心村的两轮分期合并,整合了六横镇北部地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村级资产,实施了原来几个小村所无法承担的基建项目,增强了发展后劲,使原来有30万元债务的几个白板村、负债村脱了贫。去年村集体收入30万元,预计今年可达七八十万元,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渔农村“三培养”活动和乡镇干部挂职下派,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通过“三培养”活动,一大批党员培养成了致富能手,致富能手培养成了党员,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了村干部,再加上一批乡镇干部到村支部挂职工作以后,村干部的文化水平、年龄结构和经济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增强了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也为发展村级经济培养了核心强、素质强、管理强、服务强的领导班子和真抓实干,敢闯敢拚的带头人。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从纵向看,村集体收入潜力不足,总体发展速度趋缓。从全市范围看,1994年至1996年三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较快,年均增幅达15.9%,而1997至2002年的五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幅仅为3.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回落。
  二是从横向看,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好的村,像虾峙镇的黄石村、朱家尖镇樟州村,集体资产逾千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逾百万。但经济薄弱村无资产、净负债,村干部工资没钱发,人心涣散,干群紧张、基政不稳。据统计,2002年,全市农口村中,村级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有100个,占总村数的24%,20万元以下的272个,占65%,也就是说大部分村经济收入仅够或难以维持正常的开支。
  三是收入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低。从调查的情况看,大部分村的经济收入结构单一,非经营性收入或单一经营收入占了很大的比重,尤以一些老牌的渔业和单纯的农业村表现更为突出。如蚂蚁岛乡的长沙塘、新纪等村,两费收入是村级经济的主源,村民上缴的“两费”分别占上述两村总收入的52%和73%;其他收入有:出借村集体资产所得的利息,占长沙塘村总收入的40%,虾塘承包金,占新纪村总收入的23%。而六横镇诸村虽然基本取消了“两费”,但收入来源主要也由承包费(包括房租)和征地费两块构成,分别占总收入的46%和50%。在苍洞中心村等渔农混居的临海村庄,虾塘承包费是村经济的唯一支柱:年承包费达 150万元,占总收入的100%。
  四是公益性和福利性支出偏多,生产经营性支出较少,发展后劲不足。从调查的几个村来看,普遍存在支出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用于村镇公益设施建设和老年协会、老年养老金补贴等方面的开支比较大,一般达到了总支出的40-60%,在基础设施重点投资年份,建设上的投资甚至远大于正常年份的开支总和。相反,在生产性投资上,却相对比较少,一般都低于25%,有些村甚至没有一分钱的生产性支出。虽然,公益性建设是改善渔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群众生活的重要内容,福利性开支则是凝聚人心,增强村民对党对政府向心力的必不可少措施,但生产经营性投入的稀少,又使村经济极端脆弱,难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原因分析
1、村干部和村民对发展村级经济认识不足。据调查,目前在渔农村有二种不正确的观点:一是“无用论”,认为人民公社已经解散二十年,渔农村现在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群众利益无关,发展村经济是无用的。二是“过时论”,认为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相比,体制上不顺,经营上呆板,管理上混乱,理论上过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2、部分村级班子比较薄弱,村干部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发展经济的能力不强。有相当一部分村的村干部是年过中旬的“老干部”,文化程度低,与外界接触少,对发展村级经济有“畏难”情绪,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大,发展集体经济办法不多,路子不宽,想搞也搞不好。在实际工作中,也只懂得传达传达上级精神,做一做政工宣传,对生产经营则是门外汉。
  3、观念陈旧,缺乏创新精神。表观为三种倾向:一种是“伸手”倾向,偏面夸大当地的困难因素,认为发展经济的前途不大,不如向上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去“讨钱”省力;第二种是“求稳倾向,认为当前村经济情况尚好,收支平衡还能略有积余,开拓经营风险太大,弄个不好反被埋怨。第三种是“花钱”倾向,认为为官一任,最重要的是“造福”一方,造桥修路,整治环境是得民心的政绩工程,把钱花在这上面有利于争取民心,争取连任,最起码也可得个好名声,何必冒险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五、对发展壮大我市村级经济的一点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理清发展思路。
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发展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要进一步让渔农民特别是让渔农村干部明白发展村级经济对于凝聚人心、巩固政权和全面提高渔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努力扭转渔农村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一是通过宣传教育,把渔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从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彻底摈弃发展村级经济“无用”和“过时”的错误观点,树立看业守成不如发展经济的新观念;在村干部头脑中实现从为官一任要留一些政绩到为官一任要有一些创新、要有所发展的观念转变;在群众头脑树立“早发展早得益晚发展少得益,不发展不得益”的观念,实现从“集体财产分光吃光心中不慌”到边发展边享受,先发展后建设,先发展后享受的转变。二是将集体人人有份的观念转变为集体资产归集体所有逐步树立集体土地有偿使用,有偿转让和赢利性、个体性项目有偿服务的意识,开拓集体经济的新源泉。以科学的态度分析村情以发展的眼光抓住机遇,以创新的精神理清思路,以创业的精神挖掘潜力,努力为村级经济培育出低风险,高效率,可增长的,立足于当地实际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科学厘定行政村的管理边界,继续适度调整村规模
定海、普陀两区部分乡镇行政村规模调整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交通、通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大大拓展了行政村的管理边界,适度地进行行政村的撤并,有利于壮大经济总量,避免重复建设,减少管理开支,更能够整合资源,统一规划,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和谐、持续、稳定发展。认真总结部分村特别是六横镇数次村规模调整的成功经验,向全市进行推广,适时而又积极地撤并那些区域分划影响生产力发展,影响社会进步的行政村,为村级经济发展开拓出一显身手的空间。
(三)、抓住“三培养”工作的大好机遇,大力培养政治主心骨和致富领头雁
一个村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政治合格、能力过硬的领头人,这是调查中我们遇到的所有乡镇干部和村民百姓的一个共同观点。但是,由于村干部工作苦,报酬低,如何吸引和留住既有“公心”与奉献精神,又有市场经济头脑的农村“精英”,将之培养成为能够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领头人,这是一个重大而艰难的课题。需要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开展“三培养”活动,将头脑活、思路宽、见识广的致富能手培养成政治合格的村干部,大胆鼓励具有公心和奉献精神的村干部勤劳致富,经商致富、投资致富,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发展经济经验的致富带头人。二是造就一支专业村干部队伍。从县区和乡镇机关下派到渔农村挂职的干部中,选拔出一批工作责任心强,与群众感情深,能够开拓创新的优秀分子同从村民中脱颖而出的优秀村干部一起建立专职村干部人才库, 以特殊待遇派到各村主持工作。三是完善考核责任制,让村干部的收入与工作量(包括村规模大小)、工作业绩、经济积余、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后劲开拓创新及社会治安和行政管理等各项具体指标相挂钩。以经济杠杆调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四)培养集体意识,逐步发展村民股份合作制。
农民的单干是同较低的农耕经济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是我们从农业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程中的补课,随着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单干农民在驾驭市场,抵御风险上的能力弱点将日益凸显,逐步引导农民走向合作化、集体化,是社会生产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要务。但是,农民在某种程度上的落后性和封闭性,又使这个转变艰难而缓慢。现在的集体经济理论上是村民全员所有,实际上每个村民都认为与己无关,仅是村干部的工作,村民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没有丝毫的积极性。选择个别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支持和引导村民从小范围的合作互助开始走向范围较大的股份合作制,把村集体发展成为各合作企业间提供信息、后勤和人才服务的“商会和仲裁机构”,是发展集体经济的根本出路之一。
  (五)几点具体做法
1、继续开展帮扶结对工作。通过帮扶活动和政府的支持,抓先进、促中间、带后进,尽快使经济薄弱村走出困境,走上正常运行轨道,增强经济薄弱村的“造血”功能。
2、盘活呆死的固定资产。进一步清产核资,模清村情,盘活资产,是立足村情发展经济的基本条件。有些村的固定资产,有许多是帐面上的财产,是几十年延续下来的报表数字,其中,有的虽经折旧,但用现价的眼光看,已经升值了许多,有的虽有帐面财产,但实际可能是零资产了。
3、开发“四荒”,整理土地。一是紧紧抓住国家鼓励开发荒山、荒岛的机遇,利用好丰富的小岛资源、山地资源,通过对集体“四荒”地使用权拍卖、租赁或以土地参股的形式合作经营,来增加村级经济收入。二是利用好招商引资机遇和国家的土地政策,通过土地整理和转让折抵的建设用地指标,来获得增加土地和增加收入的双重效益。三是在村民中培养土地有偿使用的观念,逐渐试行村民宅基地收费制度,四是在征地过程中,统一留出一部分土地用于建设集体经营的房产。
4、逐步完善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与支出结构,坚持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