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呼唤创新型领导

作者:杨显岳


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006年1月11日,这更是所有中国人应该重视的一个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第四届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要把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翻过五千年的华夏史,这是我国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创新型国家”的概念。因为今天世界发展的特点就是快速变化,如果没有灵活应变的创新,就会被甩出历史进步的列车。因此,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对我国来说,已经迫在眉睫。而创新型国家格外呼唤创新型领导,所以,构建“创新型国家”必然会引发我国领导者的创新革命。对于各行各业的领导者而言,他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们的权力和影响力,会让他们在创新型国家中起到主导作用。领导者必须适应创新、学习创新、支持创新。否则,面对整个世界的快速发展,国家的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影响。如果领导者对创新麻木不仁,甚至成为创新的对立面,这就不仅仅是一个机构、一个企业的悲哀,而是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悲哀。在党中央正式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之后,成为创新型领导,就已经成为对我国各行各业所有领导者的共同要求 。只有领导者主动成为创新的领头羊,才能带领大家一起走上创新的康庄大道,让国家、企业和相关组织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驾驭新世纪的工作局面,领导现代化建设实践,笔者认为领导者必须适应新世纪的五大转变,切实提高八个方面的素质。
    
    适应五大转变
    
    当今社会是大变革的时代。人类文明正以加速度发展。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各个方面变化纷繁复杂。其中,直接影响领导工作环境的主要有五大转变。
    
    (一) 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推行了二十多年的历史,旧体制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党的十四大以后开始实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创建之中,建成完整全面的新体制尚需时日。但尽管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完善和全面实施,却是势不可挡的。这种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仅使社会经济的所有制形式、经营方式、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同时也使社会收益分配方式、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相应变化。人们的思想将更加活跃,个体意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都会明显增强。计划经济时期那种人身依附关系将不断消除。领导者如若仍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办法来领导新世纪的干部和群众是肯定行不通的。必须根据新的时代背景和工作环境的特点变更自己的领导方式。要打破平均主义,实行按贡献分配;减少行政命令,加强民主协商;减少随意处置,实行依法管理。另外,市场经济环境下利益观念、交换意识充斥社会,甚至会渗透到政治领域和权力运作过程中。领导者一定要坚持原则、重义轻利、拒腐防变,经受住市场经济的考验。
    
    (二)人类活动,从国家化向全球化转变
    
    我们的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人类经济行为中的跨国活动日益增多,从国家经济转变为全球经济是21世纪的一大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必然推动国际间教育、科技、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同时了也必然带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传播和渗透。扩大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一项强国富民的重大战略方针,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贯彻。所以领导者要学习世界知识,掌握外贸和处理其它涉外事务的本领,以适应领导对外开放的需要。同时,要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政治鉴别力,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诱惑和侵蚀。
    
    (三)社会管理,从人治向法治转变
    
    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法制经济。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依法治国,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我国是具有三千年封建史的国家,人治管理由来已久。人治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和社会基础。新世纪的领导干部不能再凭主观意志办事,必须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培养法律意识,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保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四)社会生活,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的实践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数字化为技术特征、网络化为实现途径的信息革命,把人类带入崭新的信息时代。当缺乏敏感性的人们正准备学习一种新技术的时候,往往该技术已被新的发明所代替而成为历史陈迹了!信息技术以人们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节奏。中庸、守成和慢节奏的传统生活方式,被进取、创新和快节奏的时代新风所替代。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目标、行为习惯和消费观念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重视生活的质量,不仅追求物质上的富裕,而且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人们更加
    珍惜时间,既高效率工作,又高质量生活。新世纪的领导者必须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自己的领导方式。
    
    (五)经济形态,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
    
    知识经济是崭新的经济形态。它是相对于物质经济而言的。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就是资源、知识就是生产力。所以领导者必须自觉学习并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增强规律意识和理性精神,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切实提高八个方面的素质
    
    邓小平堪称是我国创新型领导的代表。他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也拉开了创新中国的序幕。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创新成果数不胜数:包产到户、建立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南巡讲话等等,这些无不体现他的创新智慧,而且这些成果正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强劲的力量。
    
    那么,一个创新型领导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
    
    (一)应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创新是以坚实的知识功底为后盾的。一是需要广博的知识面。一项发明创造往往是包括边缘学科在内的几种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结合,或者是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结合。二是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创新者取得突破性创见的根基。所以,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对创新者至关重要。三是现时代已进入知识爆炸的时期。当今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衡量一个人水平高低,20世纪是比知识,21世纪比的却是学习能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创新者随时都要更新旧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信息,创造新知识、新学科。做到以上三点,才能视野开阔、基础深厚、信息灵敏,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为创新开创更加深广的自由空间。
    
    (二)应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推动生产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同时,也是实现科技成果产生现实价值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我们不仅需要科技成果的创造者,而且还需要能够实现其转化的运作者、创新者。并且这种技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还更为可贵、更为重要,否则,再好的科技成果也只能束之高阁,令人望洋兴叹。
    
    (三)应具备为民族、为国家乃至全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有大志、大抱负者才能办大事、创大业。美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创新者要高屋建瓴,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上,认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以天下为已任,从而激发出自己创新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激发出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为民族、为国家和人类做出卓越的贡献。同时,这也是创新者自身最大、最佳的人生价值。一味地为个人着想,没有历史的使命感和崇高的事业心,是创新者的大忌。
    
    (四)应具有高度的自信心和强烈的创造欲望。自己相信自己,是人们求生存图发展的一种基本精神和心理状态。一个创新者尤其需要这种状态;没有或缺乏自信心的人,不要说创新,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也难以维持。没有自信心就没有人才;没有自信心,就没有创造性。因此,创新者必须树立起“天生我才必有用”和创新事业“非我莫属”的坚定信念,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创新灵感和创造行为,创新才会脱颖而出。
    
    (五)应具备大无畏的胆识和气魄。对现有事物敢于怀疑、敢于超越、敢于发展,是创新者应具有的基本胆识。创新者的精髓就是要敢于怀疑善于怀疑,敢于超越善于超越,敢于假设善于幻想,敢为人先,勇做“第一吃螃蟹的人”。没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胆略和气魄,创新就无从谈起;没有勇于牺牲的精神,时刻准备为创新付出精神上的、肉体上的甚至生命的代价,惊天动地的大发明大创造就不会出现。人们往往习惯于接受旧有的和现有的事物,并一成不变地任其存在,甚至奉为神圣和神明。这种历史的、思想的惯性和惰性是扼杀创新的刽子手。因此,一切惟书、惟上、惟名人,惟权势,一切墨守成规和“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均是创新者的大敌。
    
    (六)应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卓绝的勤奋精神。马克思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艰险一步一步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创新,是一种创见,是创造价值;创新,不是现存,而是一种新事物的产生或者是大量现象中提取的不被人知的法则、规律。因此,它是一种非常艰辛的脑力劳动(或伴有体力劳动),不是一朝一夕或一蹴而就就能够完成的。必须要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毅力。没有马克思在伦敦图书馆的25年、以至将其座位下的地板踏个坑的艰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就不会诞生;没有陈景润演算的两麻袋草稿纸,他就不会向世界数学难题“歌德巴赫猜想”迈进一大步。这种例子在古今中外科技史上俯拾皆是。好逸恶劳、浅尝辄止、不甘寂寞是创新者的大敌。
    
    (七)应具备甘当人梯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创新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从事“各自为战”的独立刻苦钻研的劳作。但有的课题或项目需要几个单位、几个部门、其他人甚至一国或数国的科研者的联合协作。在攻关中,某几个人或某部门有时担当主角,甚至担当“人梯”式的无名英雄。在这种情况下,创新者的团结协作、互相配合、无私地奉献个人的研究成果(属于国家机密的研究成果除外)的集体主义精神非常重要。心胸狭隘、一味追逐个人的名利、斤斤计较个人或小团体的得失是创新的大敌。
    
    (八)应具备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品格。创新者特别是拥有重大新创成果的创新者,是人群中的少数,是人类中的精英。所以,创新者若将创新作为毕生的事业,并孜孜以求,那么他对整个人类的贡献都将无法估量,不仅其人的人生价值达到最大值,而且其人其事将彪炳千秋,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因此,创新者应充分利用自身所具有的创新天赋和素质,不懈地进取,追求卓越,将创新活动排满其整个生命的全过程,为人类做出最大的贡献。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说:“我唯一的目的只是为人类谋幸福,我不想发财。倘使能够替人类做些有益的事情,那便是我唯一的报酬了”。这正是创新者应具有的品格。但在史料和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令人缺憾的事情。如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因获奖而高傲、而保守、而故步自封,再也未有新的成果问世;有的科研成果累累又处于创新的黄金年龄却步入歧途,从此再也一事无成。举世闻名的英国科学家牛顿,前半生不仅在物理学,而且在数学、天文学方面都有重大建树。而在他的后半生却走上升官发财之路,从而创新之源枯竭,到老死也无所作为。这是所有创新者应引以为戒的。
    
    此外,创新者还应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这是从事创新事业必不可少的条件。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合理营养、劳逸结合,汲取一些科学家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的惨痛教训。
    
    参考文献:
    
    (1) 吴甘霖。《创新型领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张宝海。论创新者应具备的素质[M]。山东: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3) 俞鼎起,21世纪领导素质的新要求[M]。浙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