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对策——学习《党员干部警示教育读本》体会

作者:孙宽龙


今年7月嵊泗县纪委和县委宣传部联合组织开展了以“树廉洁之心、行廉洁之事、做廉洁之人”为主题的党员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我积极参加了这次教育活动,并认真学习了《廉政镜鉴丛书》、《惩防体系法规制度选编》和《嵊泗县党员干部典型违纪违法案件剖析汇编》等书籍。
    
    读罢书籍,引发了许多感慨,受到了极大的教育,也启发了一些观点,笔者认为一些腐败分子的腐败有其政治心理原因。
    
    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他人谋取私利的行为。对于腐败的成因,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种种观点,笔者认为政治心理原因也是主要方面。“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现象等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信念等等”(参考《政治心理学》)。由此可以看出,政治心理是行为体在政治生活中自发产生的,比如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官本位”的封建思想,便是一种群体政治心理,正是这种政治心理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自发的产生对于权利的迷恋、追逐和崇拜。腐败政治心理的形成过程往往也要经过这样一个自发过程。
    
    一、不自觉的腐败——由自发的政治心理所产生的
    
    政治心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和心理活动离不开社会客观环境的制约,政治行为体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从事政治活动。因为社会环境是与社会主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其心理和意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他被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环境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总体文化,是作为潜层文化的政治心理的总体背景和框架,这种总体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被传播、被继承、被接受,从而成为新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基础。
    
    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的中国,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尤其是封建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先进的文化,而且不乏封建的糟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学习、模仿等形式不但传播、继承了前人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时封建时代一些糟粕的东西也被人们传播、遗留下来,如贪官污吏代代有传等。如上所述,政治心理不是一种显象的文化现象,更为隐蔽,更难把握的文化形式,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因此,受到该社会环境影响的人们,并不会自觉意识到自己正在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在进行着某些行为活动。这就不难看出,有些腐败官员在最初的腐败行为中并不一定是有意识的进行腐败活动,他(她)或许只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作出的一种自发行为。起初他(她)或许只是碍于亲戚或朋友的情面而对他们开了方便之门或收受了他们的财物,这时他(她)并不认为自己是在进行腐败活动,相反他(她)很可能会认为自己是在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成克杰案件是一起极为典型的严重违法案件。案发后,他并没有意识到所犯罪行的严重性,他仍然认为“给熟人朋友介绍工程,要块地,搞开发或做生意,好像不觉得违反原则。”这正是他的悲剧所在。笔者在一次领导报告中听到:“吃‘两包’烟,喝‘两瓶’酒是没问题的……”烟酒贪多了,算起来的钱不是有成千上万吗?正是由于政治心理是一种缺乏理性指导的心理想象,所以当一个人只是凭借其政治心理来行动时,他对于政治行为的价值目标、条件分析和后果评估都带有很大的模糊性,从而导致了其政治活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如果把以上这种由于自发的政治心理而导致的腐败称做不自觉的腐败的话,这种不自觉的腐败表现不剧烈,或者说它存在于腐败的初级阶段。大多数腐败行为都表现为自觉的腐败,也就是行为体明知道自己所做的是腐败行为,但偏偏还要这样做。
    
    二、自觉的腐败——由稳定的政治心理定势所产生的
    
    由于政治心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缓慢过程,是政治环境长久作用的产物,是长期社会化的结果。因此,政治心理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心理定势但有相对稳定性,行为体在以后的政治行为中要想彻底排除它的影响就很不容易,这就是稳定的政治心理形成之后很难改变的原因。对于腐败政治心理的形成也需要一个过程。当腐败分子处于“跟着感觉走’’的阶段时,这个时候如果他(她)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构成腐败,悬崖勒马还来得及。如果还继续跟着感觉走,这种“感觉”就逐渐沉淀下来,最终就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政治心理定势。
    
    人们在政治环境的刺激下,对各种政治现象必然要产生一些直观的、不自觉的心里反映,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较为直观的印象。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有些腐败分子并不认为自己由于碍于亲戚和朋友的情面而给他们以特殊权利和利益、或收受他们的财物是一种腐败行为。这种认知时间久了就会对他(她)产生某种心理体验和感受,比如他(她)感觉到通过“帮助’’别人办事,不但可以得到一份额外的“报酬”,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而且还显示了自己的能力,感觉自己在“为民”办事。会逐步产生出一种自动力,使一些人由消极的“要我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做”。
    
    由于行为体在腐败过程中使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对腐败必然产生喜爱、亲近的政治情感。在这样的政治情感刺激下,有的人敛取财物和获取心理满足的需求不断膨胀,这种不断膨胀的需求就是激励腐败分子进行腐败的内在驱动力,这就产生了腐败的政治动机。敛取财物和获取心理满足的政治动机决定了腐败分子进行腐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是腐败产生的直接原因。
    
    因多方面的原因,腐败分子最终对腐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心理,并在这一政治心理的直接支配下不断从事腐败活动。到了这个阶段腐败分子本人已经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是在从事腐败活动,但由于私欲的不断膨胀自己已无法控制自己,也就是说他想摆脱已形成的政治心理的影响,但却又无能为力。叫“一不做,二不休”。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在腐败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三、突然腐败——由政治心理失衡和扭曲而产生的
    
    政治心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行为体由于受到外界的突然刺激而使原来稳定的政治心理失去了平衡和扭曲。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可以产生腐败,这种由于政治心理失衡和扭曲而产生的腐败我们姑且称其为突然腐败。这种腐败分子侥幸心理特别严重,认为是偶然腐败,不会发觉。
    
    最能说明问题的便是近年来社会上存在的“59岁现象”。许多老党员、老干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可快到退休的时候却由于受到“客走茶凉”的刺激,有一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政治心理和一种腐败一次不会被知的侥幸心理,结果却犯了错误,很是让人痛惜。究其原因,大多数是因为政治心理失衡和扭曲的结果。还有些干部总觉得付出的太多,而收获的太少,生活太清苦,“权”是自己“挣”的理应“还本付息”。这些情况下就容易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左右,最后发展到不择手段的追逐金钱,腐败便不可避免。
    
    四、医治腐败的对策——从多方位多角度采取措施
    
    腐败是社会的毒瘤,根治腐败是维护社会肌体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手段。许多学者分别从经济、政治、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根治腐败的方法。最近,从中央到地方都研定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方案或实施意见,制订一系列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制度和措施,这是新时期执政党医治和预防腐败的重要“处方”。全国反腐形势大大好转,但腐败现象仍在蔓延,反腐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从近年来腐败现象的不断蔓延和学习中的案例看,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心理三者呈现出的是由表及里、由浅至深的结构序列,政治心理相对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处于深层次的,相对于前两者,它更为持久和稳定。
    
    最重要的是要培养政治素质好的领导干部成员。当然,培养政治素质好的干部成员需要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一是环境培养健康的政治心理。由于政治心理与社会生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要从根本上遏制必须从社会环境的改造和政治心理的重建入手,要“外在影响”和“内在成长”并重,不能顾此失彼。就是要净化社会风气,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尽量减少社会丑恶现象(如腐败)对社会成员的不良政治心理影响,特别是高官高层的腐败对社会成员的不良政治心理影响,为社会成员健康政治心理的形成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加强政治思想、政治宣传和政治教育。通过各方面的政治思想宣传教育,从心里上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形成过程,使社会成员从开始便形成一种健康的政治心理。在当今时代,针对党员干部要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育党的干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起坚定的马列主义政治立场。
    
    三是采用针对性和多样性的教育形式。反腐教育主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因为领导干部手中掌着权力,责任和影响重大,发生腐败的机率相对较高,而领导干部所掌握的权力范围、内容又不同。有的管人、有的管钱、有的管物、有的管事,都掌握着重权。所以采取对党员领导干部的针对性和多样性教育是确保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通过一定的政治的、法律的手段,通过惩防体系的不断完善,使每个党员领导干部从心理上远离腐败,并逐渐使他们形成一种疏远、憎恶腐败的政治心理,从而实现由“不敢腐败”、“不能腐败”到“不想腐败”的转变。
    
    四是发现腐败毒瘤,要坚决铲除,决不手软。腐败分子有“赌一把”的心理,对“赌输”了的腐败分子一定要严惩,决不姑息养奸,决不惋惜和手软。要不惜代价铲除社会毒瘤,以达到从根本上医治腐败的目的,净化社会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