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作者:汪善翔


    三十年风雨兼程,岁月如歌,普陀从远离都市的边远海岛小县正迈向海洋文化名城,从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到步入潜力看好的经济强区的起步阶段,其间既有长期低迷的困惑又有跨越发展的欣喜,普陀的发展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普陀发展的动力在哪里?普陀发展的经验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无疑能对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少走弯路。这里我们试图从比较优势与产业结构演进的视角,审视普陀发展的历程,探寻普陀发展的轨迹。

    一、渔、港、景彰显区域发展魅力:普陀区比较优势分析

    比较优势是制订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往往与区域的比较优势密切相连,一般来说,区域产业结构的布局总是围绕着比较优势进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现实基础,但比较优势并不一定转化为竞争优势,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科学的产业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来推进这一转化。普陀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比较优势十分鲜明,其产业结构的布局也围绕着渔、港、景区域优势而展开,顺应了这一规律。

    1.区位优势明显。普陀位于舟山群岛东南部,长江三角洲的顶端,沿海南北航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要冲。是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交汇处,背靠沪、杭、甬等大城市,面临辽阔海洋,是我国华东地区的主要门户,全区总面积673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6271平方公里,陆域面积459平方公里,是一个海洋大区,陆域小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港口资源优越。普陀拥有十分珍贵的深水良港,普陀区境内岛屿星罗棋布,海岛岸线弯曲,岙口、岬角环列,形成众多港口、港湾、水道,且岛屿环抱,水深浪小。据探测,全区海岸线总长831.43千米,12-20米海域深水岸线达44千米,成为经济发展最大的比较优势。

    3.渔业资源丰富。普陀海域辽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有海洋生物1100余种,尤其是渔业资源,种类繁多,其中鱼类140种,海水营养盐丰富、生物含量高,是鱼、虾、贝类养殖的良好场所。可供开发利用的浅海、滩涂,围塘面积达12万亩,07年渔业产量达49.67万吨,渔业产量和海水品交易市场的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

    4.旅游资源独特。普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海天佛国”普陀山、“沙雕故乡”朱家尖、“东方渔都”沈家门及“金庸笔下”桃花岛,构成独特的普陀“旅游金三角”。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佛教文化、山海景观、渔村风情、海滨度假、海鲜美食等旅游资源,相得益彰。

    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建港条件、丰富的渔业资源,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彰显了普陀发展魅力,成为普陀产业布局的客观依据。为普陀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基础,构成了普陀发展的主旋律。

    二、从渔港景到港景渔的转型:30年产业结构演进的回望

    改革开放以来,普陀产业结构经历了由以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主导、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主导和以临港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主导时期的转换。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体制性恢复增长阶段、工业相对滞后阶段、结构调整发展阶段和跨越式发展四个阶段。

    1980-1988年体制性恢复增长阶段。这是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就全国来说通过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举办乡镇企业,使原来长期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普陀经济也焕发出巨大活力。这一阶段渔、农业处于占绝对优势的恢复性增长阶段,同时工业的比重也在逐渐提高,普陀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并不明显。

    1988-1998年工业相对滞后阶段。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继续以传统渔农业为主导,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明显增长,工业经济因种种原因,起落较大,呈现从慢-快-慢曲折波动,到98年三大产业呈现并驾齐驱的态势,工业经济所占比重在30%左右徘徊,经济总量较小,与省内县区相比工业速度相对较慢,发展差距逐渐拉大。

    1998-2003年结构调整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实施“以海强区”战略,“突出工业主导”,加快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水产品深加工发展迅速,以旅游业、航运物流为主的第三产业继续高位增长,产业结构处于由渔农主导向服务业、工业主导转型的过渡阶段。

    2003-2008年跨越发展阶段。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区”战略,是临港工业快速发展时期,生产要素集聚,投资规模急剧增大,船舶修造业总量快速提升,产业链不断延伸,水产品加工业形成规模,旅游业、海洋物流等服务业继续快速增长。渔农产业比重急剧下降,由服务业、工业主导型阶段逐步向工业主导型阶段迈进。

 

   表一:改革开放30年普陀区三大产业结构

发展情况比较(单位亿元)

    从表上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产业从1979-1999年几乎长期占居主导地位,除渔业竞争优势明显外,旅游业、临港工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十分明显,尤其是港口的竞争优势几乎没有发挥。1998年以后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旅游业、临港工业的竞争优势日益明显,尤其是2003年以后临港工业的快速崛起,使普陀进入了跨越发展的时期,2007年临港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总体而言,普陀产业结构是以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和以临港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发展的四个阶段的演绎,呈现出从渔、港、景向港、景、渔的转型升级的发展轨迹。

     三、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普陀产业结构演进轨迹分析

    第一产业长期主导,临港工业迟迟未能崛起,这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要因素。普陀产业结构为什么会呈现如此轨迹?近些年为什么又能够实现跨越发展?这是我们必须反思的。

    1.以渔农业为主导的产业模式的成因。

    从客观条件分析,在体制性的恢复增长阶段,普陀产业结构跟其它县区一样,第一产业占据了重要位置,渔农村呈现出勃勃的发展势头,这一时期与省内其它县区比较,发展模式相近,基本处于同等水平。但从88年到99年,普陀还是第一产业主导,对渔业的依存度很大,而很多周边发达地区都是在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完成了第一产业主导向第二、三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的转型。普陀实现这一演变整整慢了十年左右。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基于引进式增长中的落差,80年代后期以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大量外资的引进,普陀由于交通不便等比较劣势的制约,发展成本较高,来普陀投资的外来资金,远远低于省内其它县区,资金短缺使普陀在区域角逐中落伍,虽然政府部门想方设法鼓励个私民营企业发展,但终究资金缺乏,工业经济总量小,技术层次低,差距日益拉大。另一方面相对于港和景,渔业的发展受其他条件的制约相对较少,其技术含量不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相对较低。而临港工业、第三产业发展受相关因素制约明显,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跟不上成为制约工业发展又一主要因素,加上管理、技术人才短缺,企业发展成本相对较高,这也是二、三产业发展不快的重要原因。

    从主观认识上分析,虽然大家发展意识强烈,但有关部门对海洋经济的认识确也存在一定偏差,对渔、港、景如何转化为竞争优势缺少研究,陷入比较优势的误区,长期在摸索中前行,缺乏经验借鉴,发展定位不清晰,如针对渔业优势,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理应及早跟进,事实上却是经历较长时间摸索,近几年才形成规模效应。对临港工业的规划布局、基础设施的投入等相对滞后,优越的港口资源长期处于睡眠状态。长期来“渔”字当先、把“渔”字排在第一位,顺序的错位,导致发展重点偏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转型。使港景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竞争优势。另外,受区域地理环境的制约,人文环境的影响,人们普遍缺乏经商办厂的意识,虽然普陀与港台地区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自80年后期以来,通过亲缘关系融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化解发展资金短缺的制约,但毕竟作用有发。

     2.从渔、港、景到港、景、渔转型的动力

    经历十多年的低迷发展,决策层经过反思、研判,问题的症结逐步明了,在外在的推力和内在压力的促动下,普陀逐渐步入了产业结构的转型期。其动因主要有:

    (1)政府部门的推动。通过积极实施“工业强区,服务富区、渔农稳区”战略,重心由渔、港、景,转向港、景、渔。对临港工业的扶持力度明显增加,1998年来,陆续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更加优惠的政策。通过落实奖励措施,兴起全民招商引资的热潮。到03年以后,则开始由招商引资逐渐过度到招商选资。外来资金流入大幅增长,一些大型企业纷纷落户普陀,如中远集团等。

2003-2008年普陀区招商引资情况表

    2008年1-9月份已实际利用区外资金103054万元,其中境外资金1819万美元。02年以前所有引进外资的总和,还不如07年一年引入的多。由上表不难看出,近些年来,我区外来资金引进呈快速增长趋势,90%以上投入到水产加工、修造船业、海运业等相关产业,极大地推动了我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政府加大了对企业扶持力度,各类基础设施投入增加,道路交通进一步改善,土地通过围涂造地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引进加快,长三角人才共享机制逐步形成,从江苏南通、上海、宁波等地引进的人才明显增加,一些上规模的企业无一例外,都聘请了外国专家、技术人员,发展瓶颈的制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世界性产业转移的推进。进入新世纪,一些发达国家的临港工业向东南亚沿海寻求转移扩张,闲置资本寻求出路,由于本国劳动力成本过高或出于环境保护的原因,把中低端产业向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转移。如日本、韩国等一些著名的造船企业开始,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在中国落户,普陀也不例外,国内外一些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各种形式来普陀投资,如新加坡客商参与投资的万邦永跃船舶修造有限公司、阿尔法游艇制造公司、日本的伊藤忠株式会社、谷林水产食品公司、中奥PX项目等争相落户,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3)渔业资源衰减的压力。由于掠夺式的捕捞,近海鱼类资源衰减,渔业遇到收益递减的困境,使得大量渔民失海失业,被迫转产转业,近十年普陀减少渔船1130艘,减幅达26.6%,就业的压力,促使政府客观上只能通过鼓励创业。以增加就业岗位。由于渔农民素质不高,转产转业难,政府通过暖促工程,下拨专款,开展订单式培训,免费为渔农民提供技术培训,使较多渔农村富裕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渔农村12320多名劳动力转产转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临港工业、服务业发展。

     (4)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的推力。由于交通改善,制度完善,长三角地区相互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体化步伐大大加快。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需要输送大量原材料和运送源源不断的产品,这使得普陀临港经济迅速扩张,临港工业快速崛起。以修造船、石化工业为主导的临港工业和以海运物流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一些大中型企业纷纷落户普陀如中远集团、浙能煤电、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开开集团、上海大润航道有限公司等,随着落户企业的增加,产业集群明显加强,产业链不断延伸,规模持续扩大,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而且增强了产业竞争能力。

    各类因素的推动,使得普陀港、景、渔的竞争优势大大提高,产业结构得到快速优化。从1997年的三产比40.2:30.3:29.5,到2002年25.5:33.3:41.2再到2007年13.7:43.5:42.8。十年内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主导的快速转型。其间经济总量急剧攀升,尤其是近五年,GDP平均以17.3%的速度增长,实现了跨越发展。

    纵观这一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产业结构的演进既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也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从主观上讲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化解发展瓶颈,促使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双引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今后产业结构演进的预期

    未来10-15年海洋经济总体处于成长期,海洋经济继续担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而临港工业和海洋服务业是普陀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引擎,普陀应该怎样乘此机会,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两大引擎的作用,加快产业的升级换代,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1.临港工业占主导地位还将持续

    (1)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重化工业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新一轮发展布局的考量中,各地都把目光聚焦到临海地区,看重的是滩涂、盐田、浅海、岸线等海洋空间生产要素,生产力布局集中向沿海推进,临港工业将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而普陀还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工业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独特的港口比较优势,将为普陀临港工业提供非常好的发展契机。

    (2)跨海大桥的贯通,有利于普陀港口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给普陀临港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造船、石化等临港工业,凭借区位优势,将进一步争夺外部空间,所占份额将进一步快速提升。从图1可以看出,船舶修造业这几年呈超常规发展,产值大幅上升,一些造船厂手持2年以上订单,发展势头不减,并将从做大向做强转变。而水产品精深加工,虽受原材料制约,发展趋势趋缓,但仍能保持小幅增长。海洋生物、海洋制药、海洋食品、海洋新能源等新产业将会进一步发展。综合上述因素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将进一步回落,普陀临港工业的主导地位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届时普陀区位资源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以宁波—舟山港为核心,全国重要能源物资储运中转、长三角重要对外贸易物流基地初具规模;以临港工业为重点,船舶修造、临港重化工等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得到快速发展;以科技为依托,具有品牌优势,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2.服务业取代工业主导地位势所必然

    首先临港工业需要服务业作支撑。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发展,势必带动信息、通关、船代、金融、保险、研发、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同步增长。作为港航强省战略的前沿阵地,长三角的重要门户,能源供给的中转站,现代服务业将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大桥贯通后,港航联动、江海联运,打造与现代化国际大港相适应的海运强区的条件更加优越,航运物流等临港服务业将进一步提升发展层次。

    其次旅游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游艇经济时代的来临,交通瓶颈被打破,新一轮旅游消费将大幅增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对我区经济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不可低估,富有海岛特色的普陀休闲旅游业春光无限。普陀作为长三角滨海休闲度假基地、东方海洋文化活动基地、东南亚佛教胜地、水上娱乐中心,海洋会展中心等业已形成或正在形成,旅游收入将明显提高。以海洋旅游为中心,集礼佛朝拜、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商业会展于一体海岛旅游基地更具魅力。

    此外,据专家预测,今后5-10内造船工业将基本饱和,投资风险增加,增长趋缓。石化工业虽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但因环保标准的苛刻,进入门槛提高。同时在渔、港、景比较优势的综合考量中,考虑到国家的产业政策、环境资源的容量,会更加注重于生态的保护,使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在两难选择中普陀的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升级。加上普陀土地资源十分短缺、主要岸线资源几近用完,量的扩张十分有限,质的提升势在必行。毫无疑问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并行不悖,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取代临港工业的优势地位势在必行,并将长期延续。

    总之,30年来普陀从渔、港、景到港、景、渔的演进,既是产业结构实现从低位走向高级转型升级的过程,也是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的转化过程,而这一演变过程,本身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值得重视的经验和教训,也为后发地区赶超同区域发达地区提供了一个样本或范式。经验告诉我们,单纯的比较优势,不一定能成为竞争优势,只有与时俱进,乘势而上,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才能在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实现跨越。

 

参考文献:

[1]崔立瑶.船舶工业产业集中度问题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1(6)

[2]陶永宏.中国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实证研究与特点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4)

[3]王缉慈.关于用产业群战略发展我国造船业的政策建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9)

[4]陈志孙雷,中日韩三国造船业比较及发展战略[J].中国水运管理2006(1)

[5]普陀区政府《舟山市普陀区十一五规划》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