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书记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总结报告

作者:张春晓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党建工作基本经验,根据市委的要求,从12月10日至12日,在舟山市委党校举办了全市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书记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全市83名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书记、组织委员参加了培训。本次专题培训班重点围绕市委五届七次全会提出的“提高大桥时代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就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研究当前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本地实际研究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路和措施等三大问题进行了研讨。现将本次专题培训班各组研讨情况总结如下:
    一、对“新任务、新要求”有了新认识
    通过集中学习研讨,学员们一致认为这次短暂的专题培训,市委、市委组织部予以了高度重视和精心的准备,市委主要领导的主题报告,市委领导、教授的亲自授课和讲话,使大家在有限的时间里对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的精神内涵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新的认识。在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基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新考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科学总结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执政党进行自身建设所要坚持的基本经验,提出了从六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工作重点。这六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将是我们基层党建努力的方向。
    大家通过再读原文,听课和讨论,在更加透彻了解党的建设所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央更加务实抓党建的决心和措施。认识是前提,解决问题还要靠方法。尽管舟山基层党建这几年在载体上有许多创新和突破,但是,学员们普遍认为,要把我市的基层党建提高到科学化建设的水平,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如在不断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同时,如何注重用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科学方法来推进基层党建上一新台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与舟山基层党建紧密结合,重点从把握基层党建工作的定位和规律、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构建和谐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强社区(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发展渔农村集体经济和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关爱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增强做好基层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力求在基层组织建设上有新突破、在创新基层工作方法上有新突破,从而整体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对“新情况、新问题”有了新责任感
    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基层组织定义为“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作为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书记如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增强凝聚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这是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这几年,市委非常重视基层党建工作,运用了如“三培养”、“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党员星级管理”、“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一系列载体推进党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各乡镇(街道)发展不平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各组在研讨过程中认为目前基层党建主要存在的困难与矛盾有以下几方面:
    (一)干部层面上存在的问题
    一是绝大部分乡、镇缺乏年富力强的干部,如何选出好的带头人是当务之急。突出表现是渔农村党员“老龄化”趋势明显,60岁以上老龄党员占党员总数的1/3,有的比例更高。这部分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教育管理难度大。更有甚者有的村很多社区干部甚至不想当不愿意干。因为现在有一定经济基础或家庭势力或有威信的人都自己去创业了,而且较成功,剩下的多数社区(村)(如东沙、长涂等)都是一些老弱年少的人,没有好的社区(村)干部,村里集体经济就难发展,会导致社区(村)支出困难。
    二是从思想意识上看,部分干部存在不想做、不敢做群众工作的问题。现实工作中,部分干部群众意识淡薄,群众观念弱化,缺乏体恤民情的情感基础,官僚主义严重,对群众工作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些机关干部面对群众的谩骂缩在一边,根本不敢上前与群众沟通。相当一部分农村党员有“一切等着看”的思想,存在“别的党员怎么做我也怎么做,别的党员不做我也不做的”现象,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三是从工作能力上来讲,部分干部存在不会做群众工作的问题。随着农村工作重心发生转移后,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没有及时得到改变,因而适应不了形势的发展,往往是“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有的干部深入基层不够,政策理论掌握不扎实,遇到实际问题讲话不响、底气不足,往往照本宣科,或三缄其口。
    (二)体制、机制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随着改革深入,体制、机制层面矛盾不断凸现,突出表现在市场与计划两种体制有“缝”对接而引发矛盾,给基层工作带来很大压力,比如说,海塘、水库的征用,对“84”、“97”土地问题,土地征用的政策处理等。群众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政府制订的政策也没有违反法律的规定,往往是群众的“合理要求”和政府的“合法政策”之间发生激烈碰撞,在这类事件的处理上,基层领导干部往往陷于两难境地。另外在基层工作中感到无法可依,有法难依,如拆迁、征用工作等。
    二是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关爱机制问题。如现在的社区干部福利待遇问题,社区干部工作量要大于机关工作几倍;而他们(她们)的待遇连机关干部的一半都不如,目前基层干部(包括乡镇的和社区的干部)面对的是群众,每天挨骂的是他们,他们付出多,得到少,难免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三是乡镇事权、财权、人权问题。无限的责任,有限的权力,这是导致乡镇干部工作没有“底气”的原因之一。因为乡镇管理可控手段越来越少。本来有些部门应该为乡镇基层服务,但实际作用相反,问题严重,如土管中心所的建立是典型例子。
    四是对机关干部的考核监督机制问题。首先台账太多,基层忙于应付检查。其次基层党支部对党员平时疏于教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考核手段,存在党员表现积极与不积极一个样、工作干好干差一个样的现象。再次具体工作流程仍未达到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如网格化管理中,目前农村老百姓的手机普及率还是相对较低的,而且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使用通讯设备,通过发短信或打电话的方式反映问题较少,大多数群众还是以走访的形式到所在社区反映问题。虽然以社区为单位,以就近范围内居住的百来户居民为单元格组成的网格框架,大大方便了群众就近反映问题,也符合属地化管理的要求,但唯一的缺点就是网格单元过于细化,造成服务团队过于庞大,管理监督变难,人力资源紧张。由于基层工作人员大多兼任多项工作,难免会影响团队内成员的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产生不重视的假象。
    五是村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村甚至负债运行,党员带动作用不明显,制约着村级组织工作的开展等等。
   (三)选人用人的问题
    一是乡镇领导班子配置问题,这些年乡镇干部的人员配备是削弱的,许多乡镇干部疲于应付。如,乡镇副书记职位的减少,虽从上到下都是认为创新,但在实际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原来副书记的职责由书记承担,让人感到战斗力、执政能力的削弱。又如乡镇机关干部进人机制与以前相比是退化的。
    二是社区干部建设问题。目前社区干部后继乏人,社区干部来源单一,近几年采取公务员考试作为选拔社区干部唯一途径不合适,尤其是能选作社区主任的可选人员更少,且大多不是本地人,存在不安心的状况。社区里的许多大学生村官,他们当中有一部分工作能力强、肯吃苦,但多数大学生村官“考试能力强”,处理社区事务显得稚嫩些,他们独立下基层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不能独挡一面。
    三、对“加强和改进大桥时代基层党建工作”有了新思路
   (一)以“全方位、全覆盖”的科学理念为视角,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一是“环扣式”横向联建。深化实施城乡网格结对共建模式,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整合城乡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建立“联合党小组”等区域党建模式和城乡党建资源双向流动机制,在党建工作经费、党务人才、网格义工等方面,城市支持农村;在活动阵地、教育培训设施等方面,城乡整合利用;在经验、信息等方面,城乡互学共享;在党员日常管理等方面,城乡互助联谊;在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方面,城乡共同负责,从而共同提升了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二是“链条式”纵向联建。坚持把城乡基层组织建设与城乡产业链条相互融合的思路,积极探索产业性党组织的设置,充分依托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在各类产业链条上因地制宜建立党组织,满足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三是“网络式”内外联建。突破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模式,重视运用现代手段有效开展工作,发挥传播先进意识形态、提高党务管理效率、提升党员干部素质、拓宽党内民主渠道等功能作用,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积极探索建立“阳光驿站”QQ群,“阳光驿站e支部”等网络平台,实现流动党员与党组织有效交流。
    尤其是“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系统工程,这就必须整合有效资源和工作载体,一方面,将各部门的负责人也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有效利用专业部门的资源。另一方面,积极挖掘普通居民党员资源,发挥居民党员的带头作用和信息传递作用,最大限度的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借以提高服务团队的办事效率。
    (二)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分类加强“三支队伍”建设
    在干部队伍建设中,首先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尤其要搞好一年二次左右的乡镇(街道)书记高层次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认真开展党委中心组学习,办好领导干部大讲堂暨党员每月党课,健全党政领导“三负责”工作机制;以中层干部“锤炼工程”为重点,办好中层干部大讲堂,发挥其中坚作用;抓好后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后备干部队伍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党员队伍建设中,继续抓好“三培养”工作,有效结合党政领导“三负责”、党员人才工程、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提升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完善育人举措,健全“双聘”制度、大胆推优选拔、多层面针对性帮带,帮助人才健康成才;建立定期谈心谈话制度,加强镇领导对青年人才的思想引导、工作帮扶和生活关爱,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三)以调动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目标,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关爱机制
    主要通过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和提供温馨服务切实抓好党员关爱工作。一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保障党员权利。坚持和完善 “两推一选”制度,着力保障党员选举权;全力推进镇、社(村)两级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同时推进社(村)务公开,成立居民协商议事委员会、民主监督小组等民主监督组织,建立健全《协商议事委员会制度》、《社务公开制度》等多项制度,着力保障党员知情权、参与权;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和恳谈、意见征求等会议机制,在决策中注重探讨研究,并健全定期汇报、通报、听证机制,使相关决策更为广泛的向全镇党员群众反馈,着力保障党员监督权。二是建立健全“关爱机制”,提供温馨服务。建立健全“六访六问”关爱机制(即“访民问愿”、“访老问经”、“访贫问苦”、“访富问路”、“访企问难”、“访困问忧”等)。并在加强交流互动的同时,根据实际积极提供温馨服务,为党员排忧解难。
    (四)以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为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作用
    一是在社区换届选举工作中,选好配强社区班子,并有意识地做好基层后备干部的培养、培训工作。二是针对流动党员分布散、学习不正常等特殊情况,专门建立流动党员支部,统一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并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学习的长效机制。三是针对党(总)支部存在的问题,对部分党支部进行进一步改选调整,撤销缺少活力、组织涣散的党支部,并根据党员意愿将所属党员组织关系按户籍挂靠各社区党总支。四是加强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从机关党总支中选派素质较好的中层党员干部作为支部建设指导员,以巩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阵地。五是加强对各党(总)支部党员数量和流动分布情况的定期全面排摸汇总,及时整理归档,做到党员数量及基本信息的及时更新,加强党员的动态管理。
    (五)以激发社区党建活力为根本,完善网格党员工作新机制
    逐步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问题分析研判、转呈移送和反馈、信息数据实时更新、团队成员学习培训等制度。积极探索在职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尊重党员在活动形式、时间、内容上的选择权,更多以党员的职业特点、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为纽带,采取“群众所需、党员所能”的工作方法,构建网格党员活动机制。同时要在保障激励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一是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要保障基层干部的基本生活待遇,解除后顾之忧。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在工作上,要积极为基层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政治上,要关心关爱基层干部,真正使优秀基层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建议能否考虑资深的乡镇书记享受副处级待遇,部分乡镇有关机关干部能有享受科级干部待遇资格。)三是建立健全督查考核和奖惩等考评机制。要把机关干部参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情况,作为考核评先、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社区(村)要把党员开展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情况,作为党员“星级”评定和党内评优的重要依据。对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成效明显的,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对工作不落实、群众意见较大的,要予以批评教育,并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市基层党建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