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镇化步伐 推进群岛新区建设

作者:汤满初


    这些年来,舟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海”字做文章,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海岛花园城市、海岛和谐社会”。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一座国际性、现代化、群岛型港口宜居城市初具雏形。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舟山解放以来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舟山城镇化进程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和动力。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性,正视不足,统筹处置,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舟山一定能够打造成为“海上浙江”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舟山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舟山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整体层次不高,发展质量与发达城镇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而且在城镇化发展的认识、方法、措施上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化发展的认识不足
  1.对“什么是城镇化”认识不够
  对城镇的基本内涵、主体形态和空间布局没有正确把握,对城镇化的本质和外延、功能和作用未有深刻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上,出现许多误解:如城镇化就是“大城市化”、“旧房变新房,低楼变高楼”、“GDP的高速增长”、“城镇物的现代化”,城镇化就是“人口集中、产业集聚”,“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工作”等等。导致城镇化发展失去正确方向,城镇化建设违背客观规律。
  2.对加快城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城镇建设、重经济管理轻城镇管理、重工业化轻城镇化的问题。没有认识到,城镇化对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城镇化对舟山这个陆域面积只有1440平方公里(包括潮间带)的特殊重要性。
  3.对如何进行城镇化建设认识不够
  第一,没有正确认识城市中心城区建设“锦上添花”与小城镇建设“雪中送炭”的关系。仅热衷于城市中心城区建设,忽视和不屑小城镇建设,没有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位置,只是按要求建立体制和机构,对发展的政策、渔农村城镇的演变规律和城镇规划体系等工作缺乏研究。致使城市中心城区越扩越大,越做越精细,资金浪费严重,受益人群狭隘重复。而小城镇建设原生动力缺失,政策空间狭窄,建设资金匮乏,制度性变革失落,发展严重滞后,在城乡统筹中处于“不农不城”的政策真空地带。
  第二,认为推进城镇化就是“乡村就地城镇化”。即新城镇仍停留在原渔农村居民点基础上,有的甚至没有中心集镇,框架很大,企业分散,基础设施布局广,投资成本高,形成显著、普遍的不能相互依赖的外部不经济。渔农村空间分散、密度低的特征没有改变,居民生活、就业、就医、居住等诸多困难没有根本改变。其思维方式是:不让渔农民进城镇,而是加大投资力度,就地发展渔农村,从而缩小城乡差别,实现现代化。原因主要基于两种:其一,有人认为交通和通讯的高度发达,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大力加快,缩短了空间距离,使相对分散的渔农村也能产生资源的集聚效应;其二,有些人对渔农民进城带来城镇运行成本和财政负担的增加,以及就业、治安、社会保障等经济社会问题感到担心,而采取的一种消极态度。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集中,是经济发展不可抗拒的经济规律,如果按这样的“就地城镇化”,分散经济的低效益和集中经济的高收益,将会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样的政府是不明智的。
  第三,用新渔农村建设代替或等同于城镇化建设。把新渔农村建设中的治污改厕、村道硬化、垃圾处理、村庄绿化、河道整治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发展经济等做法,当作城镇化建设,代替城镇功能的培育发挥,城镇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体系等建设。混淆了城镇与乡村、城镇化建设与新渔农村建设的区别,致使出现“村村象城镇、镇镇象农村”的现象。如城镇化过程中,渔农民进城仅仅是城镇化的一种表象,其实质是渔农民职业的非渔农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和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这是新渔农村建设难以做到的,有些也不是渔农村建设的内容。城镇化绝不是一些房子的更新改造、供水供电的改善,而是要素的重大整合改变。有些小康村今天看来是政绩,明天将成为发展的成本,渔农民反复建房,浪费了大量土地和财力。
  (二)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不高
  舟山城镇化发展主要是外延式发展为主。舟山人口仅100万左右,却设置了1市4县区,行政建制密度之高是其它城市无法比较的。而且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更多是由于放宽设镇标准,通过增加建制镇数量和扩大中心城市、中心城区的用地规模来实现。上世纪80年代,非农户口在2千以上,有工业、服务业基础的乡就可申请设镇,那时候城镇一下子多了起来,舟山城镇数从1982年的6个、1985年的15个一直上升到1997年的29个,后经过撤、扩、并,现在尚有21个建制镇。城镇数量的高速增加,使土地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只带来城镇化水平表面的提高,而实际城镇化质量比较低。
     1.“半城镇化”现象严重
     “半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即农民已离开乡村到城镇就业和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并不能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在城镇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根据2010年户籍统计数字,按户籍城镇非农人口36.46万人与户籍总人口96.77万之比计算出,2010舟山城镇化率为37.67%;如果将外来常住人口也算作城镇非农人口,则非农人口51.82万与舟山常住人口112.13万之比计算出2010年舟山城镇化率才达到46.2%。而2010年统计部门预见舟山城镇化率将达到62.8%,两者差距16.6%,高于全国12.7%的差值,涉及人口达18.6万人。这部分人虽已离开渔农村进入城镇,但未真正融入城镇社会。所以,不论是土地城镇化化还是劳动力城镇化,都是不完整的“半城镇化”现象,将会造成许多问题和挑战。
  2.布局不合理,现有城镇功能难以发挥
  中心城市结构松散,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道路少等级低,极大影响紧密度,中心城市的集聚、规模效应难以体现;而且由于岛岛之间相互分割,中心城镇的辐射功能也受到影响。舟山海岛众多,居民点分散;城镇分布与交通、地形关系密切,再加上行政区划的不合理,空间布局较为松散和不均衡;城镇差异较大,规模普遍较小、功能弱,无法达到最低人口规模,全市除成为县城的人口较多外,其余大多在一万人以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低水平,市政建设占地偏少,限制周边渔农村地区企业向城镇集聚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降低了渔农民向中小城镇的转移,与已转移渔农民的稳定性。
  3.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工业经济和市场流通的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有真正的城镇化。舟山这些年尽管经济发展很快,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2010年在浙江省GDP总量27226.8亿元中,舟山仅占2.32%,居全省各市地末位;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舟山的GDP和规模以上的工业总产值也均居末位,GDP和规模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均不及位居上一位湖州市1301.56亿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多一点。其次投资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面临投资增速逐年回落的客观影响犹在,全社会资产投资从2006年最高增长35.9?%回落到2010年的3.3%,随着一些重大项目的相继完工或投入使用,缺少新的一些重大项目和投资拉动。再次,产业层次不高,舟山产业结构单一,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品牌企业和地标性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在自主创新上,基本上还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偏小。第四、结构性、素质性和体制性矛盾比较突出,科技和人才支撑不足,经济要素保障仍然偏紧,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第五,一些城镇缺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支撑。创办的工业园区小而全,重复布局、低水平竞争,缺乏特色、规模、档次,难以集聚高新企业。城镇就业容量十分有限,金融、信息、技术等较高层次的三产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企业发展失去应有的集聚经济效益,不利于人才、劳动力和资金引进,无法形成小城镇镇市、镇企联动的良性发展格局。
  4.居民生活质量及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舟山受到大海的阻隔及距离不可灭性等自然条件的制约,一方面难以分享国家在大陆建设的基础设施,共享性差。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处于国防前哨,国家对海岛经济建设投资廖廖无几,本身经济又不发达,而经济发展水平却是一个城市生活质量的基础。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舟山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及学校、医院、邮电、市场等公共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历史欠帐较多。而且近年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旧病未除又添新病,就人口密度而言,合理的是每平方公里不超过1万人,但定海老城区12平方公里的居住人口已超过20万,到2008年底普陀建成区12.7平方公里的人口为16.8万,均超过合理值。目前,生活与商务成本越来越高,公共服务能力陷入瓶颈,竞争压力大大增强,交通拥堵、房价攀升、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旧城改造举步维艰等“城市病”日益显现,人们的幸福感下降。
  (三)城镇化发展的前瞻性不强
  1.城镇建设缺乏规划及规划的有力引导
  由于城镇规划管理体制滞后,越到基层,越存在着规划和建设“两张皮”现象。城镇领导频繁调动,目光短浅的政绩观和“屁股指挥脑袋”的做法,令相当数量建制镇缺少城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建设详规更是无从谈起。有些建制镇虽编制了总体规划,但受短期利益驱使,按长官意志朝令夕改,规划不如变化快,整个城镇建设杂乱无章。致使城镇间在布局、规模、职能和发展方向等方面缺乏协调,渔业、旅游、港口等优势产业没有很好利用,不利于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的城镇体系;致使城镇建设零打碎敲,缺乏整体性,居民所建住宅布局混乱,房屋高低无序,连排水都困难,有的就单一项目、单个建筑来说,气势恢宏,精美绝伦,就整体来说,没有历史继承性、延续性,与周围缺少互助,融合其中。致使不少建制镇镇区最主要街道都是弯弯曲曲,宽窄不一,甚至沿公路造住房,把交通要道的马路当街道,不安全隐患严重。致使“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外来民工集聚区”、“城镇空闲化”等问题突出,空闲房子、旧宅基地严重浪费。
  2.城镇缺少个性,品位不高
  由于认识不到位,城镇规划缺失或实施力度不足,发展不规范又缺少多样的手段。致使城镇建设定位不够明朗,设计起点不高,没有实行分区、分类引导,突出区域特色。没有围绕海洋文化、生态环境、商业贸易、工矿旅游等特色产业、特色文化做文章,加速增量、提质、整合、转型。致使海岛城镇风格雷同,特色不明显,产生一批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名镇及海洋旅游型、临港工业型、现代渔业型等特色城镇,对外缺少产业集聚力、环境吸引力、特色引导力,商品竞争力,经济文化辐射力。
  3.开发与保护还存在问题
  舟山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定海古城有1200多年的历史积淀,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优越的区域,独特的环境,悠久的历史,繁华的商贸,特有的产业,造就了舟山丰富多彩的海洋历史文化,海天绝伦的佛国风光,古朴淳厚的民情风俗,闻名遐尔的海山特产,璀璨夺目的人文景观。然而,由于对城镇历史文化缺乏应有尊重,一些破坏性的开发建设,使一些名胜古迹、历史文物等自然文化遗产遭到损坏,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使城镇成为文化的沙漠。上世纪中叶前,定海城区范围仅0.8平方公里,以城墙为界,城内河道纵横,人们临河而居,44座木石结构桥梁连接水系,外海内河,有江南水乡景色又别具一格。清代到定海的外国人,把它称为“东方威尼斯”。上世纪50年代开始城墙被拆,后随时光变迁,老城改造,相继有一批古建筑、具有海岛特色的历史文物被损坏或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高楼大厦,唯有用长条石铺成的路面尚有少许。
  4.城镇建设创新不够
  继承与创新关系没有处理好,“拿来主义”较为严重。在城镇拓展方式上,存在贪大求洋,“摊大饼”式的四面开花、无序扩张的状况,使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越来越大,好象土地永远用不光,无节制地向海洋要土地,不为子孙后代留点空间,忽视内涵扩展为目的城区改造和其它方式。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城镇建设逐渐被汽车“绑架”,开始追求大马路,城镇规划首先是满足汽车需要,“立交桥”成为城镇现代化的标志。舟山也正在重蹈覆辙。随着小汽车的普及,定海、普陀城区车满为患,堵车、停车难现象越来越严重,现在小汽车拥有量已达七、八万辆,而且以每年1万2千辆的速度增加,急需用新办法加以解决。城镇建设地块被切割拍卖,建筑缺少宏观协调引导,一个个城中堡垒被设计出来,楼与楼之间各自为政,距离非人性化,没有紧凑的城镇空间,街道失去连续建筑界面,更谈不上有连续的屋檐供人们躲避风雨日晒,城镇散了架变成无街可逛。小汽车、大高楼、大马路、大型购物中心的世界,实在不利城镇运行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利于方便群众生活。
     二、舟山城镇化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未来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了使其健康有序健康,在实践中要坚持和遵循以下原则:
  (一)人本化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化最终要走向城镇化。未来的城镇应该是怎样?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人与城镇相和谐”、“城镇让生活更美好”,也就是说城镇化要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做到城镇建设以人为本,才能正确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一是人、城镇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并不是说所有的自然环境、城镇建设都要满足人的需求,而是说人不仅仅是环境、资源的消费主体,是城镇的主人,更重要的是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的主体,是城镇的建设者。否则所有的消费、建设行为,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更是对别人权利和发展需求(包括您的后代)的一种蚕食。所以城镇的发展要有合理的权限,要考虑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统一,考虑资源和环境能够为整个发展提供多大的承载能力。二是人的现代化与城镇现代化的关系。城镇化不仅是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城镇规模扩张等“外化”过程,更是城镇文化形成、生活方式变迁、现代城镇思维培育和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的“内化”过程。现代城镇不仅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兴旺发达的商业,更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里固然有比较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文化娱乐设施等,更重要的则是人要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法律道德素养,人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要与现代城镇相匹配。如果仅仅是城镇的硬件上去了,比如盖了不少高楼大厦,修了不少宽敞的道路,但人的文明素质没跟上,那还远远未达到现代文明城镇的标志,城镇化最终也是昙花一现罢了。三是繁荣城镇与服务群众的关系。看一个城镇有没有价值,不仅要看这个城镇能否拥有更强的经济实力,更要看这个城镇能否将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居民,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居住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现代文明城镇应该是一个能够为居民提供普遍且便利服务的城镇,舟山作为以海洋立城的千岛城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更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港湾、事业的依赖、创新的场所。这就要求我们创新城镇发展理念和模式,注重发展的整体利益,尤其是普通居民、弱势群体的发展需要,推进均等化、公正性、可获得、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普遍服务,比如做好城镇规划、交通、基础设施的准备,做好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准备,做好社会组织、法律援助、劳资关系等观念、制度的准备。使城镇文明的各种要素回归因人而设、为人服务、为人所用的本位。
  (二)系统化原则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涉及到产业的转型、新产业的成长,城乡社会结构的全面调整,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的支撑和大量相关领域的立法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必然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发展的渐进过程。城镇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不同要素以一定比例、一定程序、一定结合方式构成了关系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功能性、开放性等特点。作为城镇管理者必须要用系统的观点、方法来多维度地考量城镇发展,服务和管理。首先,必须清醒地看到,城镇化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影响,要选择符合舟山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最大限度地起到趋利避害。如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舟山也存在过度开发而使生态环境出现严重恶化或退化现象;城镇生活方式追求快节奏、高效率,崇尚实用性,但也出现人情关系淡漠、精神压力较大、生活成本高等。针对城镇发展中出现的种种缺陷,不能因噎而废,而应进行功能整合与修正,来提高城镇生活质量,缔造城镇文明,提高满足每一个居住者生活个性化需要的程度。其次,要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或要素之间的关系。城镇化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单就城镇生活质量就涉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十二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影响,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时,局部或某个要素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局。我们要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统筹兼顾政治与文化、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把海岛工业与其它产业、大岛建小岛迁、城镇建设与渔农村发展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不断完善有利于整体推进城镇化的配套措施。第三,要更快更好地促进舟山的对外开发开放。系统不仅内部要素间是相互作用的,而且与外界也是紧密联系,它的形成和发展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决定于一些外在因素,但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因此,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利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推进城镇化。尤其是要按照中央对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的新谋划、新期望、新要求,加强与长三角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三)信息化原则
  二十世纪末本世纪初,聚集着人类文明要素的城市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城市病,促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传统城镇发展模式的适应性。但是城镇资源消耗方式的调整,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改进,这些在以“资源、资金和劳动力”为城镇经济发展原动力的工业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而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城镇建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城镇信息化,将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所谓城镇信息化,就是以城镇为主体,依靠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以各种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高科技,不断完善城镇信息服务功能,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极大提升居民生活幸福度,加快推进城镇现代化的过程。从目前发展趋势看,信息产业将成为城镇最具活力的产业,信息资源将成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信息技术将成为城镇之间经济科技实力竞争的制高点。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城镇信息化作为突破发展瓶颈、创新发展思路的重要内容,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和民生改善,带动城镇功能和软实力的提升。未来5—10年是舟山城镇化由初中级向高级转变的关键时期,对于我们后发地区和后发城市来说,迅速提升信息化程度,建设数字城镇,是城市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超越战略的最核心内容之一,是城镇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数字城镇”是城镇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人们在信息时代认识和把握城镇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的崭新探索,是信息技术在城镇各领域的渗透和成果体现,它以可视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表达方式对物质城镇进行数字化的再现和升华,并与物质城镇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自适应城镇系统,实现对城镇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系统的有效整合,实现城镇资源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及时间上的合理利用,辅助城镇可持续发展决策的制订,为人们创造可持续利用的生活信息空间。所以,我们必须从中长期战略的高度确立城镇核心战略思想和整体战略布局,以拓展城镇功能、完善城镇形态和提升城镇竞争力为重点,全面构筑和打造价值链体系和信息系统。
  (四)效益化原则
  城镇建设的效益主要表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大部分,社会效益一般还包括政治效益和环境效益。政治效益是城镇建设对完善和发展现有生产关系、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巩固国防等方面的作用,环境效益是指改善和保护人们生存环境,以及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这些年来,随着城镇化与机动化的同步发展,以及开发园区的普遍开花,一些地方盲目学习国外建设的经验,中国式的“郊区化”和低密度的城镇居住模式、“高档”的城镇配套设施大规模蔓延,如歌剧院、大的体育中心、大广场、大街道等,这对人均耕田面积仅为美国的十五分之一,仅占世界9%的耕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2%的铝土矿等,却养活世界人口19.6%的中国来说是难以为继的,也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内涵极不相符的。效益原则要求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要达到节约和满足需要的统一。一方面要在城镇化建设所提供的尽可能多的有用成果过程中,消耗最少,另一方面又要求所提供的成果能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舟山地处海岛,人多地少,水资源和能源及其它极大部分资源均少于全国、全省平均数。根据市情,未来舟山城镇化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即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紧凑型。只有这样,我们的土地及其它资源利用,才能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开发转变,从注重城镇平面扩张向空间提升转变,经济增长才能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工业、服务业协同带动转变,从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带动向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在提高城镇建设效益上,我们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要注意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往往也是人民长远利益的体现,也必须处理好。二是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关系,如保护环境和治理污染,直接经济效益并不一定好,但间接效益社会效益可能比较好。三是眼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的关系。如从整个长三角看,相对独立的海岛地理位置,造就了舟山独特的海洋生态环境,弥补了长三角其它城市的天然缺陷,其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在岸线利用、围海造地、房产开发、产业布局时,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不能急功近利,到头来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五)特色性原则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位置、交通条件、人文历史、经济结构、生活习惯等都不同,不能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必须在遵循城镇化建设的普遍规律下,从实际出发,走体现自己“籍贯”的城镇化路子。一是地方特色,就是利用山林绿地、河流水面、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和有浓厚当地特点的城镇标志来突出地方风情。如山区城镇建设应当依山就势,顺理成章地组织空间,使之曲直结合,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形成相互衬托的整体环境。海岛城镇建设,要通过合理组织运用蓝天、白云、碧海、金沙等自然要素,使之形成绿水青山、辽阔浩瀚又静谧闲舒、源远流长的空间环境。重视临港的岸际线处理,沿港沿海的建筑布置,要讲究建筑体量造形及建筑群体协调,搞好港岸绿化,创造独具特征、景色宜人的临港景观。二是产业特色。要根据当地资源和支柱产业发展情况,来确定城镇建设特色,如建设海洋旅游镇、临港工业镇、港口物流镇、现代渔业镇、海洋生态镇等。三是文化特色。如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海洋文化等。普陀山千百年来形成的佛教文化驰名中外;岱山建起多重风味十足的海洋文化系列博物馆,既能拯救、弘扬海洋历史文化,又可营造自身城镇旅游发展空间,避免与舟山其它地区雷同,以形成主题各异、类型不同、互为补充的海岛旅游特色。四是建筑特色。要利用城镇的道路、区域标志及造形、质感和色彩构成城镇的个性特色。比如建筑色彩既要与城区气候和环境协调,又要与本地的产业特色相一致。舟山地处江南,比较炎热,色调可采用苍翠浓郁的绿色调,给人们凉爽的感觉。舟山又是海洋性气候,整个城市处于大海之中,以蓝略带黄的冷色为基调,若建筑带中暖色,更能体现和谐温暖之美感。当然打造“海洋”特色,各地以自然之利从不同角度入手,可有不同个性和风格。岱山东沙古渔镇建筑既有整体感,又有层次感和历史梯度感可作为典范。东沙古民居的整体色彩有其独特的美。江南一带多是黑瓦白墙,对比明显,东沙民居则不然,几乎都是黑瓦灰墙,海岛多风,潮汐带来的咸碱空气,容易使白墙染上污渍,灰墙则不是很明显。而且这黑瓦、灰墙与略带微黄的海滩、海潮,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在黄昏下看起来特别和谐宁静。
    
参 考 文 献
[1]国家发改委.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6/22/content_203202
73.htm.
[2]舟山市发改委综合处.舟山市海岛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互动研究[EB/OL].http://www.zsi.gov.cn/news/showne
ws.asp?newsid=908,2007-12-12.
[3]周天勇.发展经济学教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
6:166-182.
[4]舟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3期)[EB/OL].http://www.zstj.net/info/ShowArticle.aspx?Artic
-leID=4525,2011-03-2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