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调查研究 服务新区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加快推进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

作者:汪凌云 何 涛 虞 琰 吴似真


    编者按:在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浙江省出台《关于推进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全面实施《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三年(2013-2015年)行动计划》之际,由舟山市委党校发起,舟山市社科联、舟山市委党校、浙江海洋学院思政部共同主办的”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加快推进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理论研讨会于6月18-19日在舟山市委党校举行。本次研讨会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增强宗旨意识为重点,旨在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基础上,研讨和分析新区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形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推动新区建设提供决策咨询和理论支撑,为更好地发挥社科界在新区发展中的“思想库”作用搭建平台。现将主要观点加以综述,供读者参考。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舟山市社科界部分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深入研讨新区建设过程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展现一批与新区建设实践有效契合的时效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调研成果,努力在新区发展中发出社科界的声音,贡献理论工作者的力量。专家学者和教研人员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围绕重点,立足战略高度,探讨新区发展热点、难点问题
    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到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动员大会的召开,新区建设已经全面启动。4月9日,副省长、新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新区管委会主任孙景淼同志在市委党校做《四干兴舟 建设新区》的主题报告,号召全市理论工作者关注新区建设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紧紧围绕新区发展开展研究。此次理论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综合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园区建设、海洋经济发展、海上花园城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
    (一)综合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园区建设研究
    “探索建立舟山自由贸易园区”,“逐步研究建设舟山自由港区”,这是新区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亮点,从综保区到自由贸易园区再到自由港区的三步走战略发展目标备受关注。浙江省“百人计划”下派干部、舟山港综合保税区物流贸易局副局长、博士卫扬中分析了舟山港综合保税区的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重点以及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介绍了新加坡港、香港港等世界自由贸易园区发展先进经验,阐述了保税区、自由贸易园区等基本概念。他指出,舟山港综合保税区从发展之始就要按自由贸易园区理念来设计,在“离岸”上做好文章,积累经验,目前阶段,综保区要着力在区港一体化、港城联动、产城融合方面下功夫,将综合保税区打造成舟山探索自由贸易园区之路的坚实基础。
    目前,全国沿海多个地区正在争取自由贸易园区,上海已经正式开展试点工作,竞争日益激烈,对于舟山群岛新区来说,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的谋划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舟山市委党校副校长、博士孙建军总结了世界自由贸易园区的共性特征,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舟山自由贸易园区建设要突出“境内关外”的离岸经济区域、“国际物流”的集散功能定位、“自由港区”的长远目标导向和“区港一体”的发展管理模式四大目标取向。同时,应尽快启动自由贸易园区建设,当前时期,舟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努力:一是加快推进舟山港综合保税区建设;二是借鉴成功经验,同步研究制定舟山自由贸易园区建设试点方案,并向国家提出申请;三是有效提升港口物流服务功能;四是大力培养与引进高素质的研究型专业人才;五是努力形成合力建设的良好氛围,围绕自由贸易园区建设这一共同目标,努力形成多方参与的社会共建机制。
    (二)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舟山群岛新区做为国家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决定了新区对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把握程度。舟山市委党校经济行管教研室副主任、讲师顾自刚认为,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经济发展,既需要独立探索海洋经济发展途径,也需要借鉴较为成熟的发展经验,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海洋经济发展模式。要重视海洋公共产品的供给,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海洋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应推进金融创新,引入民间资本进入海洋产业,注意海洋产业项目引进的关联效应,从服务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角度入手,从上下游供求关系、横向与纵向分工等方面综合考虑,引导企业以专业化为基础实现成长。
    港口物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舟山市委党校副校长、博士孙建军借鉴世界典型港口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对发展港口物流,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岛提出了对策建议。他认为,港口物流发展需要突出政府的推动作用,包括整体规划、政策法规的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政务环境、管理体制优化,同时要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拓展港口现代物流服务功能,加大港口物流资源整合。具体来说,舟山需要通过规划建设物流基地和物流园区,实现港口物流与临港工业互动发展;着力培育港口大宗散货物流的贸易功能,做大、做强“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成国际性大宗商品综合交易、结算和定价中心,形成“舟山价格”、“舟山指数”;引入供应链管理理念,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千方百计引进国际知名的班轮公司,形成供应链条上的核心企业。
    造船业是舟山支柱产业之一,但是面临国际、国内多方面的严峻背景,舟山造船业正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舟山市委党校高级讲师汪善翔从产业链视角提出了舟山造船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建议。他认为,提升区域造船产业竞争力,重要的途径就是调整产业链条上各链环产业的集中度配比,完善造船产业链,使各链环均衡发展,形成协同效应。对于舟山造船业来说,一是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打造供应链平台、完善流程设计、降低物流成本;三是跨行业合作、重点推进、着力破解船舶配套瓶颈;四是优化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升高附加值船舶新产品市场占有率;五是推进产业链整合重组,发挥规模经济与产业链竞争优势;六是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七是推进造船企业全球发展战略、加快服务网点布局、有效嵌入全球服务链。
    还有代表关注了港口服务业的发展。嵊泗县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柴芬娜认为,新区建设背景下要按照“依托港口、支持港口、服务港口”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与提升港口服务业。要积极争取港航行政管理事权与港口服务业市场准入权限,进一步完善港口服务产业结构,探索发展金融、保险、航运咨询、船舶信息、航运交易等现代港口服务活动,以港口项目的开发建设为依托超前规划港口服务业,加大对港口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吸纳集体企业及民间资本,增加政府把握港口产业导向的主动性。浙江海洋学院副教授俞树彪提出舟山群岛新区海洋服务业应遵循海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以完善海洋服务业创新体系、健全海洋服务网络平台、争创海洋服务技术品牌、强化海洋服务区域特色,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综合优势的转型。
    (三)海上花园城建设研究
    建设海洋海岛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区,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打造国际生态休闲岛、海上花园城,是舟山群岛新区重要发展目标,因此,这一问题受到与会代表的关注。舟山市委党校助教季扬沁探讨了舟山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困境。她认为,打造国际生态休闲岛、建设海上花园城,要融入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既要建立空间均衡理念、提供生态产品理念和控制开发强度理念,又要树立全民参与理念、“低冲击”理念、生态补偿制度理念。普陀区委党校教研室主任黄正光借鉴城市生态学与产业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在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框架下探讨了海上生态城市建设问题,认为只有科学开发海域资源,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功能网络,走海洋生态城市之路,才是建设海上花园城市的最佳之选。嵊泗县委党校教务科科长刘芬认为利用群岛新区特有的先行先试政策,力争在法律的框架下突破先行国家规定,实行更加开放的海洋旅游政策,合理有序发展海岛高端旅游。高端旅游布局要突出重点,突出海岛特色,产品形式要有独特性,产品文化要具有凸显性,经营模式要具有创新性,探索适合发展高端旅游的模式和运作机制,坚持多元化原则,在多元化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化的发展。浙江海洋学院讲师丁以德认为,舟山新区建设中除对“渔、港、景”非常重视外,自身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底蕴等方面有很好条件,综合利用舟山历史、社会、文化等资源,展现自然秀丽、历史悠远、文化深厚、不仅是旅游胜地,且宜居宜业、无限前景等形象,对舟山未来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舟山营造自身形象时,社会历史文化方面有可以挖掘利用的地方。
    (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
    行政审批环境优化是促进舟山群岛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因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新区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点,是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坚持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舟山市委党校科研处副处长、讲师何涛认为,新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在全面承接省级审批权限下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向上争取更大的审批自主权,创新行政审批制度,探索与新区相适应的扁平化、以公众满意为导向的行政审批制度。新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简政放权、提速增效”,按照“审批向中心集中、服务向基层延伸”的思路,全面变革现有审批架构,科学把握审批服务事项的层级、性质、类别和数量,减少审批层级,优化审批流程,规范审批管理,探索“一级审批、分类服务”。
    二、关注民生,服务大局,探讨新区统筹、协调、和谐发展问题
    按照国务院批复意见,舟山群岛新区要积极探索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着力打造海洋海岛综合保护开发新模式,不断创新陆海统筹协调新机制。“新区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民生改善计划,这一行动计划凸显新区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新区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此次研讨会中,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以及精神民生、海洋文化等问题都受到广泛关注。
    (一)新区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浙江海洋学院副教授王建友探讨了区域协调发展视阈下舟山群岛新区建设问题。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海洋经济发展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舟山区域发展大局,也关系地区社会稳定和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推进舟山群岛新区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轨作用,促进舟山与宁波两地双边、多边协商机制,促进舟山与宁波海陆一体化、交通同城化,统筹两地产业规划布局,促进错位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城乡、岛际一体化规划,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公共服务、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体系,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制度、法制保障。嵊泗县委办综合科副科长马华将“飞地经济”理论引入新区发展研究中,认为新区建设要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政府协调合作机制,突破行政区划束缚,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加深舟山群岛新区与宁波、上海之间的合作、互补。普陀区委党校高级讲师周意红认为促进城市化进程中的渔农民转型,要扫除制度和政策障碍,加大城市的“拉力”,创新体制机制理顺利益关系,加大政府引导,提高渔农民素质和技能,加快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创新,加快就地城镇化,通过就地城镇化促进渔农民市民化,从而促进新区城乡统筹发展。
    (二)新区民生保障问题研究
    人的问题是新区发展的根本问题,民生保障是新区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有代表从制度创新方面探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舟山市委党校法科文教研室副主任、讲师林巧指出,新区的建设重在开放、改革、创新,不断创新政策体系,不断进行体制机制的制度创新,促进全市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全面的制度创新,进一步释放全市人民的发展型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不断满足全市人民的发展型需求,使得转型与改革能够惠及新区的所有人民群众。
    许多与会代表关注到新区发展中相关重点人群服务与保障工作。舟山市委党校讲师李艳关注新区养老服务问题,提出依托成熟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成熟平台,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推进社区照顾养老的实施,逐步探寻化解老龄化风险,保障新区老年人安享晚年,把社会化居家养老和规范化的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做到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内容多样化、培养人才专业化,并通过市场运行,推进社区养老产业化,构建社区照顾养老模式。舟山市委党校讲师吴似真探讨了外来务工人员生存状况问题,提出实现包容性增长,让新区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全体人民。要从政府、企业以及外来务工人员自身等社会的各个层面通盘考虑,通过实施产业升级,加强宏观调控,优化人口结构。应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利益诉求,加强公共服务,强化职业培训,提升素质技能,加快社会融合,实现“共建共享”,创造更加包容、和谐的新区发展环境。
    (三)新区基层组织建设与社会管理问题研究
    围绕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问题,学者们展开了探讨。浙江海洋学院教授胡素清认为应加强新区党建工程,全体新区党员干部要认真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善于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到群众中去。岱山县委党校高级讲师陈宝芬认为,新区发展中要注重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问题。并以岱山县泥峙社区为例,探讨了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实践及其启示。浙江海洋学院副教授龚鹰探讨了“精神民生”视域下舟山群岛新区社会管理创新问题。她认为,“精神民生”对新区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源泉。全面推进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既要注重物质民生又要注重精神民生,要坚持改善民生、和谐发展的原则,更加注重富民惠民利民,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舟山市委党校讲师胡羽则关注了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政府应该转变职能,从“划桨者”变成“掌舵者”,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多中心治理新格局。在社区治理中,政府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在社区治理中,除了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外,还要大力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激发居民参与意识。
    (四)新区精神文化发展问题研究
    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的战略目标,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文明富裕的和谐海岛”。新区发展中,文化发展、精神富有具有重要地位。浙江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黄建钢应邀做题为《公共自信与公共自卑》的学术报告。他从国民的公共自信与公共自卑,延伸到舟山群岛新区的开发开放,提出新区建设迫切需要建立新区人民的公共自信,力戒公共自卑,要在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的高度谋划新区发展问题。普陀区委党校教师黄伟提出弘扬“最美精神”,继承浙江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让最美精神引领新区人民的价值观,让优秀人文传统滋润新区大地,为新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普陀区委党校教师陈琼通过对“最美”现象和道德建设监督干预机制内涵的挖掘,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探索如何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道德建设监督干预机制,推进文明富裕的和谐海岛建设。
    不断增强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海洋文化名城,这是新区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舟山市委党校党建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王文洪阐述了英国侵占中国第一个岛屿(舟山)的详细历史过程,呼吁新区人民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历史并从历史中得到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海洋意识、海防观念,为建设海洋强国努力。嵊泗县委党校教研室副主任柴芬娜指出,海洋文化正成为新区发展和海洋海岛综合开发急需探索的命题。新区发展中,需要彰显海洋文化的特色优势,将海洋文化元素融入“美丽海岛”建设中去,积极挖掘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催生海洋文化产业的崛起。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新区海洋文化节庆活动的组织,不断丰富和充实海洋文化内涵,加强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使海洋文化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浙江海洋学院教授高建平认为,海洋法治文化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有效落实新区发展规划的有效智策良方。要在新区建设中科学规划,推进海洋法治文化研究,推动建立与新区新的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依法行政法律体系。
    三、深入调查研究,践行群众路线,发挥理论工作者在新区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加强调查研究不仅是我们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服务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现实需要,更是我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下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手段。此次理论研讨会上,践行群众路线,加强调查研究,成为重要议题。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理论工作者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首要的就是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将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多出有见地的见解,多提有创造性的对策建议,在服务新区发展中勇担使命、体现作为。
    本次研讨会开幕式上,舟山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张跃良做了题为《加强调查研究 服务新区建设》的主题发言,阐述了坚持群众路线、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更好的发挥理论工作者服务新区建设的独特作用。一是坚持群众路线,立足新区发展战略高度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加强与群众血肉联系、切实反映和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方法,只有真正深入实际,走好群众路线,真正与人民群众相融合,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海洋强国以及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战略高度,切实关注新区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调查研究才能获得应有的效果。二是突出研究重点,明确调查研究的目的与内容。开展调研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解决问题。当前调研工作的根本着力点在于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全面开展以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前瞻性、对策性和应用性研究。可以围绕新区三大定位五大目标开展战略性调研,围绕新区发展重大决策和任务开展基础性调研,围绕新区建设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性调研,围绕领导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地调研。三是创新调查方法,注重调研成果的科学性与应用性。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通过深入地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把握问题,再通过理论的分析和提炼,最终提出具有科学性和应用性的对策建议。因此,我们要注重调查方法的创新和调研成果的转化问题,调查研究不是“孤芳自赏”和“自娱自乐”,更不是“走马观花”和“闭门造车”,而是要服务于社会现实发展,服务于新区建设。四是打造智库工程,加强调查研究的协作与保障。新区先行先试、开发开放,涉及种种问题,需要理论界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和研究。党校应完善调查研究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将党校打造成党委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充分发挥调查研究协作的主动性,加强与政策研究部门、职能部门,与其他科研院校、研究机构的通力合作,围绕新区中心工作开展重大专题联合调研,力争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成果,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为新区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