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群岛在中国海洋文化中的地位

  作者:王文洪


    岱山又称“蓬莱仙岛”,公元前210年因秦始皇遣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上岛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而得名,自唐开元年始,1000多年来,一直被朝廷命名为“蓬莱乡”。岱山得“蓬莱”美名,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多元文化的过境地和交汇点。从岱山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海洋文化发祥到兴盛的历史,岱山群岛在中国海洋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一,从海洋历史文化来看,岱山群岛是人类最早走向海洋的地方之一,岱山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海洋史。
    岱山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古学家已经证实:岱山的原始居民就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奔流不息的海洋成了河姆渡人及其文化通向岱山群岛的蔚蓝色道路,拉开了华夏民族“蓝色文明”的序幕。从现有出土的文物考证,早在5000~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岱山繁衍生息,衢山岛孙家山遗址、岱山岛大舜庙后墩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探索岱山史前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原始人类与海洋关系,即人类向海洋拓展进程及海洋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大舜庙后墩遗址于1989年12月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从海洋交流文化来看,岱山群岛是古代华夏文化海上传播的第一个驿站,是中外交往的中间站,候风站潮的锚地。
    秦皇汉武时期,海上寻仙的兴盛,“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以及以“海市蜃楼”为源头的神仙文化的兴起,都与岱山群岛有着密切的关系。徐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横越大海远航异域的航海家,比明朝的郑和航海早了近1500年,比唐朝的鉴真东渡早了近1000年。作为一名“方士”,他没有寻到也不可能寻到能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药,但他开启了中国文化东进的先河,“徐福东渡传说”于2007年6月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秦时为始皇帝求仙的徐福方士,历史上还曾有不少文人、政客、僧侣、商贾过境岱山,浪迹天涯,比如唐朝应邀去日本的鉴真和尚,唐宋以降韩国、日本贡使船的西来,清末留学生的东渡等,这一切,都曾在岱山留下远航的足迹。
    第三,从海洋军事文化来看,岱山群岛是“长三角”乃至中国大陆的海上门户之一,历来为国防前哨,地域特色鲜明的岱山军旅文化成为中国海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岱山作为战略要地,金戈铁马,也造就了许多故事。隋朝时,骠骑将军陈棱奉命征伐琉球国,途经岱山,曾在后沙洋海边杀马祭旗;元朝初年,南宋将领张世杰曾把衢山岛作为抗击元军的最后一块基地;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曾占据岱山,一段时间曾作为起义军的根据地;明朝年间,倭寇大肆侵扰东南沿海,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曾在岱山多年周旋,打击倭寇,至今还留有倭井潭等遗迹;清朝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陷舟山本岛后,抗英烈士“定海三总兵”之一郑国鸿的儿子郑鼎臣,从乍浦招来义军,与英军在岱山南浦激战,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抗击外敌侵略的悲壮史诗。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为圆强国之梦,曾亲临长涂岛,察看理想中的军港。后来在他的《建国方略》里,把对岱山港域的开发建设放在与大三峡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
    第四,从海洋渔业文化来看,舟山渔场是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而岱衢洋就是舟山渔场的中心之一,岱山群岛渔业发展的历史,是中国渔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见证了东海渔业发展的兴衰。
    在近6000年的岱山文明史中,渔业文化是岱山海洋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岱山岛和衢山岛之间的岱衢渔场,历史上渔业资源相当丰富,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舟山第二次展复,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个鼎盛期。东沙古渔镇因其濒临岱衢洋,盛产大黄鱼,被誉为“大黄鱼的故乡”,是岱山县的百年古镇,也是舟山群岛历史上的著名渔港,更是清朝、民国时期东部沿海的繁华商埠,自清朝至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岱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最近几年,东沙古镇相继成为《上海秘密战》、《苦瓜弄》、《徐福东渡传奇》、《东方欲晓》等多部影视剧的内外景拍摄地,被称为“原汁原味的海上影视城”,并于2006年6月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第五,从海洋宗教文化来看,岱山群岛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文化,并且大多为对观音菩萨的信仰,如岱山岛磨心山上的慈云庵、衢山岛上的观音山。
    岱山是宗教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地方,是佛教天台宗、禅宗东传的经由地。唐时著名的日本学问僧阿倍仲麻侣(汉名晁衡)回国,海上遇险,在岱山海域被当地岛民救起。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五次经过岱山群岛,日本真人元开写的《唐大和尚东征传》中还详细地记录着岱山不少岛屿的地名。舟山最早的寺院定海祖印寺,是从衢山岛拆迁过去的。舟山四大古寺院,仅有一座在普陀山以外,那就是岱山的超果寺。岱山又是普陀山观音文化的分支,衢山的观音山,据说是观音菩萨说法传道的“陪场”。岱山有十八大庙之说,地方史志有记载的庙宇,在岱山境内就有130座之多,而且每座庙宇供奉的菩萨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这种供奉佛教俗神的宗教现象,以及在单位面积中庙宇密度之大,在全国也极为罕见。
    第六,从海洋民俗风情来看,岱山群岛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海岛时令习俗等,是东海渔区渔业生产和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中国沿海风俗中颇具特色。
    几百年来,沿海各地渔民会聚这里捕捞生产,带来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彼此交汇,形成了岱山群岛丰富而又独特的渔家风俗。岱山群岛的民间信仰是与渔民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典型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包括潮水、礁石、海鱼、海龙王、渔船以及各种“船关菩萨”等,反映了岱山渔民在海上渔业生产中的信仰心理的需求。比如妈祖信仰与天后宫,从民国《定海县志》“县属天后宫一览表”中所见,当时舟山群岛共有天后宫38处,而现岱山县所属岛屿就占23处,其中岱山岛有10处,衢山、长涂岛各有6处。再如羊府信仰与羊府宫,岱山岛东沙镇的羊府宫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了,是舟山群岛上建筑规模较大的两处羊府宫之一。祭海典礼又称“渔民开洋、谢洋节”,是浙江岱山乃至中国沿海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祭祀方式,于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七,从海洋文学艺术来看,2008年由浙江省岱山县推荐的“舟山渔民号子”以海洋号子的名义,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岱山正逐步成为“中国渔歌之乡”。
    被列为第一、二批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海洋民间文学——鱼类故事、渔业谚语、传灯庵传说,海洋民间音乐——岱山渔歌,海洋民间舞蹈——打莲湘,海洋民间美术——渔民画、书法木雕艺术,海洋民间曲艺——唱蓬蓬,传统手工技艺——渔网结、海盐制作工艺、海鲜系列传统加工技艺、倭井潭硬糕制作工艺、鼎和园香干制作工艺、渔民传统服饰制作工艺、渔网编织工艺,杂技与竞技——船拳。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具有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和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的特点,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岱山群岛诗群”创作的海洋诗歌,具有浓郁的海洋风味,在中国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第八,从海洋科教文化来看,岱山是中国海洋系列博物馆最多的县,岱山海洋博物馆群被中国海洋学会授予“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岱山县陆续建设和开放台风博物馆、海洋渔业博物馆、盐业博物馆、灯塔博物馆、海防博物馆、岛礁博物馆、徐福博物馆、渔村博物馆、海洋生命博物馆、海鲜博物馆等10大博物馆,目前已建成开放前六座。海洋渔业博物馆,体验原汁原味的渔业文化;台风博物馆,见识台风的威力和美丽;灯塔博物馆,记录航海守护神;盐业博物馆,留下“煮海”者的足迹;海防博物馆,感受海上长城;岛礁博物馆,发现东海遗珠。一系列海洋博物馆的建成,普及了海洋科普知识,传播了海洋文化,填补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空白,岱山也由此成为“全国博物馆最多的县”和“浙江省重要的海洋文化基地”。
    第九,从海洋旅游文化来看,岱山是省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海洋文化节的举办,使岱山人文资源优势转变为海洋旅游的现实优势。
    “东海蓬莱岱山岛,神仙逍遥好地方”。岱山四百多座岛屿散落东海碧波中,“舟山群岛半千荷”的“海上仙境”,真是名副其实。自然与人文相交织,历史与现实相辉映,形成了新的蓬莱十景:蒲门晓日、白峰积雪、鹿栏晴沙、燕窝石笋、竹屿怒涛、渔港栖霞、徐福公祠、金沙依翠、宝塔揽胜、观音驾雾。2005年6月岱山举办首届中国海洋文化节,迎来了国家、省、市的领导和国内外300多名海洋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海洋文化节以“弘扬海洋文化、实现和谐发展”为主题,突出海洋文化学术研讨和海洋文化民风民俗展示。连续三届的海洋文化节全面展示了岱山海洋旅游资源和海洋特色产业,为岱山进一步弘扬海洋文化,打造长三角著名的海上休闲度假基地发挥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第十,从涉海名人文化来看,岱山虽然是一弹丸之地(就陆地面积而言),但其所出现的名人,以及这些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则是不可低估的。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好游名山大川,曾从扬州一带出发到天台山,然后东入溟海,求道访仙时,多次经过岱山海域,在他的《莹禅师房观山海图》中,曾写下经过“东海蓬莱”岱山时的印象:“蓬壶来轩窗,瀛海入几案。烟涛争喷薄,岛屿相凌乱。”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曾泛舟揽胜,纵情于山水之间,写下了“兰山摇动秀山舞”的优美诗句。清朝诗人刘梦兰更是沉醉于岱山的名胜古迹,即景赋诗“蓬莱十景”传诵至今。另外,唐朝的陈陶、罗隐,元朝的吴莱,清代的朱绪曾及现代的赵朴初等,都曾扬帆海上,涉足蓬莱,为岱山留下过珍贵的墨宝。在中共党史上,岱山还出过一位著名的共产党人、女中豪杰,她就是李维汉的夫人、李铁映的生母金维映女士。金维映在岱山渡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高亭镇至今还保留着她的故居,故居的匾额是由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金维映故居于2001年3月被列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总之,岱山群岛在海洋文化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是中国其他十一个海岛县不可比拟的。目前,岱山县委、县政府把“海洋文化”作为岱山发展的核心“软实力”,弘扬“同舟共济、敢为人先”的岱山精神,营销“可能是中国最有味道的海岛”品牌,全方位打造海洋文化名县,努力建设“富强、和谐”新岱山。


注:本文节选自《舟山群岛文化地图》,王文洪著,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年3月。


作者简介:王文洪,男,1967年11月生,浙江省岱山县人。1989年8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2006年2月毕业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文化社会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班。现为浙江省舟山市委党校副教授,从事舟山海洋文化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中国海洋文化在线网络传播顾问、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会会员、舟山市普陀海洋文化研究会特邀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