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致加西亚的信》笔谈五则

作者:


[编者按] 学习《致加西亚的信》是我校“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一个具体举措。上期我们刊登了《致加西亚的信》的全文和《如何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故事梗概,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本期我们摘登了我校五位教师学习《致加西亚的信》的心得体会,希望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对读者有所启迪。


超越自我 摆脱平庸
徐立奎

  读了《致加西亚的信》,罗文的“忠诚”、“敬业”、“服从”等等品格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罗文从总统手中接过这封信时,他只知道这封信关系重大,收信人远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既不知道收信的确切地址,也不知道该如何送达此信,但他凭着“忠诚”、“敬业”以及对军人的荣誉的信守毅然接受了任务。这在人们思想日趋飞扬、浮躁的今天,愈显得难能可贵。我们看到,现在经商的人无意遵守商海的游戏规则,只是千方百计地游离于规则之外,从国家规定的各种界限之外捞取好处,以期一夕暴富;从文的人也不想“板凳要做十年冷”,不下大功夫去研究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只想抄捷径,期待着一夕成名;从政的人更是挖空心思搞什么形象工程、政绩项目,以致劳民伤财,图的也只是自己的飞黄腾达。这些人真该看看这本书。
  但是,最让笔者难以忘情的,还是罗文那种不向环境屈服,在不可能中找出可能的那种精神,那是一种不甘平庸,在逆境中开拓创新的精神。环境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实中我们既然看到有些平庸之辈,借助环境之力而青云直上,成了被“时势”造就的“英雄”,同样也看到一些因受到环境的限制,以致有力难施,终于默默无闻的颇晓才智之人。不过,环境只是给人活动规定的一个场景,如何运用这个场景,或者说如何对待环境的困扰却往往因人而异。
  众所周知,人往往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既来自先天的禀赋,也来自后天传统文化的薰陶,它告诉我们只要“敬天法祖”“萧规曹随”“求同随众”就永远不会犯错。在这种隋性的驱使下,人们对待环境往往是墨守陈规,对周围的环境不敢稍有触动,即使明知这种环境使自己无法尽展所长,也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更愿意顺其自然。殊不知在许多情况下,车到山前不一定有路,世上的路都是前人在没有路的地方开出来的。与此相反的是人同时还会有一种求新、求异的进取性,这同样是来自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培养,有了这种进取性,人在生活中往往不甘平庸,追求超越,在创新、超越中求得心灵的满足,也许这个追求的过程步步荆棘,也许终其一生仍然达不到理想的境界,但他们往往更重视过程本身,在他们看来只要不落前人巢臼,即使处身荆棘丛中,也远胜于高堂华厦。只要不断地超越,即使三餐不继,也觉得这一生活得绚丽多姿。
  事实上,历史就是在这种创新中前进,社会在超越中发展,正是人们的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才是我们有了今天的一切。否则,说不定还在茹毛饮 (转第26页)(接第41页) 巢居穴处。我们先贤也都是在摆脱平庸,追求超越中获得了永生:东汉班超不甘老死牖下,投笔从戎,投身异域,在西域地区活动了30余年,不仅使西域诸国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改写了自己的历史,而且为后来归服中原王朝,形成一统中华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使中西文化得以交流,如果班超屈服于自身的环境,历史上也就少了一个多彩多姿的定远侯。诗圣杜甫一生中大半穷困潦倒,但他在诗歌创作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以如椽巨笔,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不朽的诗篇,世上疮痍,民间疾苦都成了他诗歌的源泉,他的诗歌,同样是对前人的超越和对环境的不屈抗争,正是这种精神,才使他步上了诗坛的巅峰,终成千古“诗圣”之名。历史上像班定远、杜甫这样不屈服于环境、命运,力求超越的人多如天上繁星,正是他们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
  到了现代,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到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间的每一步都是对所处环境的突破改造和对已有成就的超越,充满了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创建人民军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消灭了蒋介石800万军队,建立了新中国的过程是这样;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人抛弃陈腐僵化的教条,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之路是这样;江泽民等第三代领导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富裕生活更是这样。
  由此可见,超越环境的限制,创新求变,对个人来说,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则是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罗文的不朽,正在于此。
  (责任编辑:黄 旭)



智商+情商=人才
何贤渭

  笔者认为《致加西亚的信》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即智商+情商=人才。
  该书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在文章的结尾有一句点睛之语:“世界上极需这种人才,这种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这就是作者的人才观。他认为只有象罗文中尉那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够格的人才。罗文中尉为什么受到如此肯定和褒扬,是因为年轻的罗文在接受美国总统交给的送信任务时,既不问收信人在什么地方,也没提任何条件和要求,而是“静静地站立在那里,从总统手中接过信——给加西亚将军的信。”他孤身一人,无任何护卫,怀着对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赴古巴前线的送信路程。当然,罗文作为中尉军官,必定具有很强的军事才能和完成重大使命的特殊本领,但书中并没有具体交代。
  笔者认为罗文中尉就是一个智商和情商非常统一的人才。或者说,作者在该书中强调人才除必须具备较高智商外,还必须同时具备较高情商,否则就不成其为人才。该书从一定角度上看,更注重人才的情商因素。
  人的精神素质大致可分为智商和情商两部分。智商指人这个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力,包括人的知识面,理论功底,感觉能力,思维能力,适应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分析、综合、概括能力,等等。情商指人这个主体的主观状态,属于“德”的范畴,包括人的敬业精神,责任性,事业性,敬业精神,意志力,亲和力,自信力,自律性,兼容性,信用度,定力,耐心,恒心,决心,等等。情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比智商更为复杂的现象,是个多层次的系统。我们对其内涵若作简单界定,人的情商就是人的心态。心态好的人情商就高。
  智商和情商对一个人而言是个对立统一体,很难截然分开。两者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相辅相成,但两者又各司其职,各有其独立性,不能彼此取代。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不能将人的智商作绝对化理解,而要把人的智商与情商统一起来。古人主张仁、义、礼、智、信,其中情商因素就占了四项。可见我国古代圣贤更看重人的情商。“德才兼备”这个成语就表示人的情商在先,智商在后。一个人的智商与情商若处在不和谐状态,智商脱离了相应的情商支撑,智将不智,才将不才,智商再高也于事无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1世纪,我们既要重视本人的情商开发与修养,也要重视他人的情商发展,不能片面追求智商的提升。
  我国在改革初期,也曾流行“能人经济”现象,似乎一个企业家只要智商高,本事大,就能救活企业,振兴地方经济。二十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最终成了气候的是那些智商情商都很高的企业家。
  我省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即将全面铺开,按需设岗,按标准竞聘上岗。聘用各类人才应选择什么标准?笔者认为智商、情商程度均相对高的人选是最佳人选,千万别搞唯学历、唯职称、唯年龄那一套。只有坚持选用相对高智商情商的完善型人才,才是我们应推行的人才政策。

  (责任编辑:颜军祥)



成功送信
方春芳

  这是一个“成功送信”的典型范例。罗文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任务,把信送给了加西亚,光荣属于他;而决策正确,用人得当,自豪却属于美国总统麦金莱和情报局长瓦格纳。“成功送信”当然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方面品格、能力、智慧合力的结果。
  先谈罗文。“致加西亚的信”之所以能送成功,关键当然在送信人。罗文是一个优秀的信使。首先,他具有“成功送信”者的资格。为什么不叫其他人送呢?因为这封信不是谁想送就可以送的,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和条件。正如“三个代表”,不是谁想代表就可以代表的,中国近现代史告诉我们,一些阶级、阶层、政党、派别即使想代表也是不行的。那么,罗文的“成功送信”者资格是先天吗?非也。而毋庸置疑是后天创造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勤学苦练,打好基础,养好素质。否则,“书到用时方恨少”“上阵却怨枪太钝”。
  其次,他具有对事物的敏锐感觉。他很快“认识到瓦格纳上校并非开玩笑,活生生的事实摆在面前,我的人生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他意识到了这是一封至关重要的信,而且必须如期安全地送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领会上面的精神意图,充分认识事情的轻重缓急和事物的内在本质,不要事事都由领导点拨得明明白白,样样都由领导操劳得细细致致。
  再次,他具有面对挑战的无畏勇气和接受艰苦而复杂任务的荣誉感、使命感。“我的人生正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但是,一种军人崇高的荣誉感充满了我的胸膛,已经无法容纳任何的犹豫和疑问。我静静地站在那里,从总统手中接过信——给加西亚将军的信”。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经济全球化”、“四个多样化”的社会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挑战,有许多经济的、社会的、人生的信需要我们送给“加西亚”,而我们的勇气呢?荣誉感和使命感呢?如果说“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那么,当今这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社会上,有哪一个平台不像战场,又有哪一个人不是斗士,除非他自甘沉沦、自愿被日新月异的时代淘汰。难道我们还有向时代、向组织、向领导讨价还价的余地吗?难道我们还能够不自强自立,自觉地、责无旁贷地、不遗余力去完成任务吗?
  第四,他具有敬业、忠诚、勤奋、自信等品质,他还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他静静地把信拿去,不问“加西亚”在哪里,不提任何条件,不讲任何报酬,也不会随手把信丢进水沟,而是不顾一切地把信送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把信送到。这种人不正是任何一个领导、一个组织、一个民族所要焦心寻找的人才吗?这种精神和品质不正是一个民族振兴、一个社会发展、一番事业成功的有力保证吗?
  再来谈“发信人”。“发信人”正确的决策、果断的作风、对下属的充分授权和了解信任,以及必要的嘱咐和保护,也是该文的一个亮点。“成功送信”当然也离不开这些要素。“如果有人能把信送给加西亚,那么他就是罗文”,何等地了解和信任!“派他去!”“这个任务全权交给你一个人去完成”,又是何等的信任和果断。让我们也少一些空对空的形式主义的“研究研究”,多一些日常的具体的了解,多一点睿智,多一份信任和果断。“要避免携带任何可能暴露你身份的东西。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悲剧,我们没有理由冒险。”几多叮咛,几多关心,几多保护,淋漓尽致。如果说罗文是千里马,情报局长瓦格纳就是伯乐,美国总结麦金莱就是用马的人。

  (责任编辑:黄 旭)



忠诚、敬业、勤奋
——做个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陈继平


  《致加西亚的信》奉劝确有才华的年轻人不要在怀疑、抱怨中度此一生,要信任上级、老板、领导,“并非所有的老板都是贪婪者、专横者”,老板、上级之所以成为老板、上级,自有他们的过人的成功勤奋之处,自有他们获得权力的合情合理的缘由。
  它劝告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有所施才有所获,如果决定继续工作,或暂时无法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就应该衷心地给予公司老板以同情和忠诚,并引为自豪,要知道,敬业并不是老板剥削自己的手段,忠诚也不是管理者愚弄下属的工具。忠诚和敬业并不仅仅有益于公司和老板,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是整个社会。
  是的,它讲的那些道理似乎又不深奥,挺朴素的,乃至挺熟悉的, 我们传统文化中不是有大量的个人修养和励志方面的论述吗?我们的前辈、师长不是经常这样对我们身教言传、耳濡目染的吗?但是最真的东西,往往越是容易越忘却,被鄙视,趋之若鹜的是急功近利,装腔作势,包装伪装。
  阅后觉得很坦然,成功背后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忠诚、敬业、勤奋。哪个人敢说他的成绩不是靠这些呢?阅后觉得很坚定,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忠诚、敬业、勤奋是不可或缺的,至少这方面的不足将使成功大打折扣。
  我想一:忠诚不是盲从,不是依附,不是傍“权力”,而是“静静地把信拿去,不顾一切地把信送到”。你是党员,你就得学习党的理论,实践党的宗旨,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而不能心猿意马,阳奉阴违,甚至一边享受入党的好处,一边却损害党的形象,成为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的人。
  你是单位的职工,你自愿地跟单位签订了契约,你就听从指挥,服从规则,忠于职守,履行义务,同时获取相应的权益和报酬。
  我们的忠诚更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我们信任中国共产党,因为它是久经考验,与时俱进,真正代表“三个代表”,正带领人民走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政党。我们意识到我们接受的每一项任务都联着这个宏伟的事业,是这个宏伟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只有全心全意地去完成,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啊!
  我想二:敬业,也就是有责任心,不单单把工作当成养家糊口,打发日子的苦差,而是当作一项神圣崇高的事业,倾注热心和真情。社会有分工,各项工作本无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社会的需要,都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紧要的是,我们必须首先做好每一件事,自觉地认真地不折不扣地、不马马虎虎地去完成。不看轻看低、鄙视自己的工作,不以“善小”而不为。中国文化历来倡导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试想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怎能委以做大事的重任。
  我想三:勤奋不是无能,勤奋是成功的阶梯。主观上人人都想成功,都羡慕成功者,但成功没有捷径,我们不相信有天才,即使有,也正像名人说的是99%的勤奋和加一分灵感,是把别人喝茶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机遇永远只青睐有准备的人,知识的积累有个过程,有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厚积才能薄发,只有静下心来,只有勤奋持之以恒,不为世界的浮华所心荡意荡,才能在默默的努力中有所造诣,进入新境界,才最终有所作为。
  我们坚信,世界首先需要的是那个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只能是做送信的人,而忠诚、敬业、勤奋是最美好的品德,是成功的根本缘由。
  (责任编辑:颜军祥)


“忠诚”、“敬业”的受益者
张晓鸥

  读完《致加西亚的信》,浮现在眼前的是“忠诚”和“敬业”四个字。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相当一部分年轻人中,想到是只是自己如何能够获得最大的收获,最高的成长,所以有时候敬业会被他们讲成是领导监督员工的手段,忠诚有时候会被讲成是管理者愚弄下属的工具,其实是为了自己便于管理。这些年轻人,正如书中所说:“他们根本无法独立自发地做任何事,只有在一种被迫和监督的情况下才能工作。”而不知道“其实忠诚和敬业并不是仅仅是有利于你公司和老板的,其实真正的最大受益者是你自己”。
  我很认同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你自己”这句话,因为一种对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忠诚感一旦养成之后,会让你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这种人永远不会失业。其实一个人能力的大小,知识只占了20%,技能占了40%,态度也占到40%,而一个最重要的态度之一就是诚信,你一定要有好的口碑,也就是说,当你的领导信任你,同事信任你,下属信任你的时候,你就真正具有诚信的口碑,那么就值得被委以重任。
  而那些喜欢终日抱怨的人,即使独立创业,也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恶习,也没有办法获得成功。但如果有罗文中尉的这种忠诚、敬业的精神,可以被信任并委以重任,即使你在帮别人找工,也同样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
  这里讲的忠诚与敬业,其实就是主人翁精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业精神。惟有创业精神,惟有敬业,才能够锻炼出无中生有、让有限资源发挥出无限价值的能力,才能在没有被告知如何寻找加西亚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把他找到。即使你作为一名帮人打工的人,也需要具备这种以有限资源创造无限价值的能力,而这是人类最可贵的能力,因为敬业而培养出了这种能力,那么最大的受益人不就是自己?所以,不管是在人生的什么阶段,你都应该无所不在地去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和精神。敬业精神,创业者的精神以及主人翁精神,我们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深切体会出来。
  《致加西亚的信》,不仅仅是在讲忠诚度,谈敬业精神和受重用的故事,其实可以把它拉到马斯洛心理需求的最高层——自我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不管你是在哪个城市,人唯有实现自我价值,才会真正享有安身立命的感觉,不管是在帮人打工还是自己创业,都一样。
  我们也要知道:抱怨的最大的受害者是自己。
  在我们身边周遭有太多人,虽然受过很好的教育,并且才华横溢,但总是怀疑环境,批评环境,而这种态度就对他的进步和成长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书中讲到:“只要你依然是某一机构的一部分,就不要诽谤它,不要伤害他——轻视自己所就职的机构就等于轻视你自己。”没错,如果你想诽谤它,就不如选择离开,当你选择留在这里的时候,就应该为它而努力。你知道它一定会有缺点,但也会有优点,可是因为看到缺点就大肆抱怨,渐渐养成抱怨环境、不思改善的习惯,其实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自己,而不是环境或组织。
  由于时下很多年轻人正如《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指出的那样,当整个社会都在讨论变化、创新,讨论跳槽、加薪,讨论如何在最短时间获得最大报酬的时候,将重提忠诚、敬业,重提主人翁精神,这个话题看得过于陈旧。但《致加西亚的信》强调的事实是一个忠诚和敬业的人,才是可以被委以重任、值得信赖的人,才是单位和社会真正的中坚力量。
  (责任编辑:黄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