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战略思想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作者:王兰生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与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认真回顾与总结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激励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温故知新,奋发图强,积极做好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中心内容的各项工作,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八年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全国人民奋勇抗战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写了许多重要文章,对指导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如《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等。
    
    一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企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对日抗战。毛泽东同志于7月23日发表了《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的文章,指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两种方针、两套办法、两个前途,主张坚决抗战,反对妥协退让。一种方针和一套办法是:一是全国军队的总动员,二是全国人民的总动员,三是改革政治机构,四是抗日的外交,五是宣布改良人民生活的纲领,并立即开始实行,六是国防教育,七是抗日的财政经济政策,八是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这便是当时闻名中外的抗战八大纲领。
    
    毛主席指出的当时在国内存在的另一种方针和另一套办法:不是军队总动员,而是军队不动员,或向后撤;不是给人民以自由,而是给人民以压迫;不是民主集中制的国防性的政府,而是一个官僚买办豪绅地主的专制政府;不是抗日的外交,而是媚日的外交;不是改良人民生活,而是照旧压榨人民,使人民呻吟痛苦,无力抗日;不是国防的教育,而是亡国奴的教育;不是抗日的财政经济政策,而是照旧不变甚至变本加厉的无益于国有益于敌的财政经济政策;不是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长城,而是拆毁这个长城,或是阳奉阴违、要做不做地讲一顿“团结”。
    
    这不同的两种方针和两套办法带来两种前途:实行第一种方针,采取第一种办法,就一定得一个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国自由解放的前途;实行第二种方针,采取第二种办法,就一定得一个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中国人民都做牛马奴隶的前途。第一种方针和第一套方法是毛主席共产党的主张,第二种方针和第二套方法是蒋介石国民党的主张,而蒋介石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完全背叛了他自己的声明,反对人民总动员的全面人民战争,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政策。毛泽东同志在这篇文章中所说的两种方针、两套办法、两个前途,说明了在抗日战争中一条共产党路线和另一条蒋介石国民党路线之间的尖锐斗争。没有共产党领导的这条路线的胜利,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蒋介石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口是心非,完全背叛了他自己1937年7月17日在庐山发表的“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的声明,反对人民总动员的全面的人民战争,采取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的反动政策。否则,抗日战争的胜利还可能来得更快些。
    
    (二)
    
    1938年5月,针对抗日战争初期,党内外有许多人轻视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而只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特别是国民党军队的作战。毛泽东同志批驳了这种观点,同时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指出了抗日游击战争发展的正确道路。后来战争发展的客观事实充分证明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策略的正确,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在游击战争中不断扩大战果,壮大我军力量,从而在抗战结束,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时,我党也有力量对付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进而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像剥笋一样一连提出并回答了以下九个问题:为什么提起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战争的基本问题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抗日游击战争的六个具体战略问题: 一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二是和正规战争相配合;三是建立根据地;四是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五是向运动战发展;六是正确的指挥关系。并指出,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
    
    在芦沟桥事变发生不到一年时间内,毛主席就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而且同时提出了战争的打法,怎样从战略和战术上由弱到强、由被动到主动,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在这篇文章中不仅解决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解决了具体战法和步骤问题。后来这场战争的轨迹和我军的胜利,正是按照毛泽东同志的预料、构想和办法发展的。
    
    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论持久战》的问题,这是从国际国内形势和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与发展上客观提出的,持久是针对速决而言;持久并非认输,速决未必速胜。持久战是客观存在的,但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战胜敌人要具备许多必要条件,要通过长期努力才能过到。反之欲速则不达。持久亦并非向敌人让步,旨在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准备反攻。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在1936年7月16日,即芦沟桥事变前12个月,同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中,就已经一般地估计了中日战争的形势,并提出了争取胜利的各种方针。斯诺问:“假如战争拖得很长,日本没有完全战败,共产党能否同意讲和,并承认日本统治东北”毛泽东同志答:“不能。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一样,不允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
    
    在《论持久战》这篇演讲中,毛泽东同志针对人们对抗日战争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这些疑虑提出的,并正面回答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呢根据在什么地方呢从而使大家在思想上剥开迷雾,豁然开朗,并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坚定了持久战的方针。为了说明这一方针的正确性和根据,毛泽东同志把持久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毛主席在这篇讲话中,并说明持久战的抗日战争,是犬牙交错的战争,是为永久和平而战,还论述了战争和政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等辨证关系。要求抗日武装做到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相结合,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相结合,消耗战、歼灭战相结合,充分利用和争取乘敌之隙的可能性,争取最后决战的胜利。所有这一切,都要落实在“兵民是胜利之本”,打一场人民战争的持久战,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个问题和先决条件上。
    
    三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为的是使全党同志明确地知道并认真地负起我们党领导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责任。在这次会上确定了我党三大法宝之一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同时指出了在统一战线中有团结又有斗争,说明“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提法的危害。这对团结大多数人民支持和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是至关重要的。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章,多数在延安和各大解放区出版发行或内部印发,成为抗日军民的行动纲领和指南,有效地指导了抗日战争各个时期和阶段的胜利进程与发展,后来发表在《毛泽东选集》上的有70余篇。其中直接谈到抗日战争的即占30余篇。仅从本文提到的四篇重要文章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对抗日战争的形势分析、前景展望、途径手段、方针对策等重大问题,都作了精辟分析、准确把握,并提出了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途径、办法、步骤和经验。今天,抗日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空前强大、欣欣向荣,但世界风云总体上仍未摆脱“树欲静而风不止”、“敌人亡我之心不死”的情况,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把握机遇,励精图治,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和美好,为保卫神圣祖国、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我们的应有贡献,这也是对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最好纪念。